不可视环境下行人疏散行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疏散行为研究 | 第10-11页 |
1.2.2 疏散仿真模型研究 | 第11-12页 |
1.2.3 疏散策略研究 | 第12-13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3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突发事件的定义与分级 | 第18-19页 |
2.1.2 不可视环境概念 | 第19页 |
2.2 自组织现象 | 第19-21页 |
2.2.1 分层现象 | 第19-20页 |
2.2.2 拱形分布 | 第20-21页 |
2.2.3 震荡行为 | 第21页 |
2.2.4 其他行为 | 第21页 |
2.3 人群拥挤分析研究 | 第21-25页 |
2.3.1 速度分析 | 第21-22页 |
2.3.2 密度分析 | 第22-23页 |
2.3.3 流量分析 | 第23-24页 |
2.3.4 基本图分析 | 第24-25页 |
2.4 行人疏散模型 | 第25-29页 |
2.4.1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5-28页 |
2.4.2 社会力模型 | 第28-29页 |
2.5 行人运动特征分析 | 第29-31页 |
2.5.1 可视环境下行人运动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2.5.2 不可视环境下行人运动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2.6 影响行人疏散的因素 | 第31-37页 |
2.6.1 行人的心理状态 | 第31-32页 |
2.6.2 行人的特征数值 | 第32-35页 |
2.6.3 疏散环境场景 | 第35页 |
2.6.4 其他因素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不可视环境下行人疏散目标识别及数据获取 | 第37-46页 |
3.1 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3.2 行人数据的采集方法 | 第38-42页 |
3.2.1 人工观测法 | 第39页 |
3.2.2 自动检测法 | 第39-41页 |
3.2.3 全球定位系统采集技术 | 第41-42页 |
3.2.4 无线定位采集技术 | 第42页 |
3.3 行人数据处理方法 | 第42-46页 |
3.3.1 图像处理 | 第42-43页 |
3.3.2 坐标转换 | 第43-44页 |
3.3.3 轨迹提取 | 第44-45页 |
3.3.4 参数选取与设定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不可视环境下行人运动行为特性分析 | 第46-67页 |
4.1 人员数量变化下行人运动特性分析 | 第46-49页 |
4.1.1 人员数量变化的疏散时间分析 | 第46-48页 |
4.1.2 人员数量变化的疏散速度分析 | 第48-49页 |
4.2 人员不同初始分布下行人运动特性分析 | 第49-55页 |
4.2.1 人员不同分布的疏散时间分析 | 第49-53页 |
4.2.2 人员不同分布的疏散速度分析 | 第53-55页 |
4.3 出口数量变化下行人运动特性分析 | 第55-58页 |
4.3.1 出口数量变化的疏散时间分析 | 第55-57页 |
4.3.2 出口数量变化的疏散时间分析 | 第57-58页 |
4.4 出口宽度变化下行人运动特性分析 | 第58-60页 |
4.4.1 出口宽度变化的疏散时间分析 | 第58-59页 |
4.4.2 出口宽度变化的疏散速度分析 | 第59-60页 |
4.5 引导者参与下行人运动特性分析 | 第60-63页 |
4.5.1 引导者参与的疏散时间分析 | 第61-63页 |
4.5.2 引导者参与的疏散速度分析 | 第63页 |
4.6 人员发声交流下行人运动特性分析 | 第63-67页 |
4.6.1 人员发声交流的疏散时间分析 | 第63-65页 |
4.6.2 人员发声交流的疏散速度分析 | 第65-67页 |
第五章 不可视环境下行人疏散仿真模拟 | 第67-76页 |
5.1 出口数量变化下行人疏散模拟 | 第67-69页 |
5.2 出口宽度变化下行人疏散模拟 | 第69-71页 |
5.3 引导者参与下行人疏散模拟 | 第71-73页 |
5.4 人员发声交流下行人疏散模拟 | 第73-74页 |
5.5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76-77页 |
6.2 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