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3-27页 |
一、唐前期西州户籍文书相关说明 | 第13-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 第15-22页 |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 第22-23页 |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五、本文的基本观点与创新之处 | 第24-27页 |
第一章 对西州户籍文书的初步认识 | 第27-60页 |
第一节 唐代前期户籍制度概述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帐后□苟户籍 | 第29-32页 |
第三节 唐总章元年(668)帐后西州柳中县籍 | 第32-36页 |
第四节 武周(690—705)赵小是户籍 | 第36-38页 |
第五节 武周大足元年(701)西州柳中县籍 | 第38-43页 |
第六节 唐开元二年(714)帐后西州柳中县康安住等户籍 | 第43-49页 |
第七节 唐开元四年(716)西州高昌县安西乡安乐里籍 | 第49-54页 |
第八节 唐开元十九年(731)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 | 第54-60页 |
第二章 西州户籍文书词语释义 | 第60-87页 |
第一节 常见词语释义 | 第60-77页 |
第二节 生僻词语释义 | 第77-87页 |
第三章 西州户籍文书结构分析 | 第87-105页 |
第一节 西州户籍文书个案结构分析 | 第87-94页 |
一、文书录文 | 第87-91页 |
二、结构分析 | 第91-94页 |
第二节 西州户籍文书整体范式分析 | 第94-105页 |
第四章 对西州户籍文书的整体认识 | 第105-119页 |
第一节 户籍中确立户主的原则是以男性为主 | 第105-107页 |
第二节 户籍中要详细注明人口的年龄与年状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户籍中要注明户主及家庭成员的身份 | 第108-110页 |
第四节 户籍中要登记民户的户籍变动情况 | 第110-113页 |
第五节 户籍中要详细登记民户的户等级别 | 第113-114页 |
第六节 户籍中要明确注明民户的赋役情况 | 第114-116页 |
第七节 户籍中要详细登载民户的受田数额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唐前期西州地区户主的相关特征 | 第119-132页 |
第一节 西州地区户主的登载特征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西州地区户主的比例特征 | 第121-127页 |
一、西州户籍中户主的类型 | 第121-124页 |
二、不同类型户主所占比例 | 第124-127页 |
第三节 西州地区户主的称谓特征 | 第127-130页 |
一、男性户主的称谓特征 | 第127-128页 |
二、女性户主的称谓特征 | 第128-129页 |
三、西州地区的户主“大女” | 第129-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六章 唐前期户籍中同籍共居现象探析 | 第132-144页 |
第一节 唐前期“同籍共居”现象个案分析 | 第132-135页 |
一、西州籍帐文书中“同籍共居”的现象 | 第132-133页 |
二、敦煌籍帐文书中“同籍共居”的现象 | 第133-135页 |
第二节 唐前期“同籍共居”情况调查表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唐前期“同籍共居”的原因 | 第138-142页 |
一、“孝道”因素 | 第138-139页 |
二、“法律”因素 | 第139-140页 |
三、“户等”因素 | 第140-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七章 唐前期户籍中寡妇合籍现象探析 | 第144-159页 |
第一节 唐前期寡妇“合籍”现象个案分析 | 第144-147页 |
一、唐前期寡妇“挂靠合籍”的现象 | 第144-145页 |
二、唐前期寡妇“归宗合籍”的现象 | 第145-147页 |
第二节 唐前期寡妇“合籍”情况调查表 | 第147-151页 |
第三节 唐前期寡妇“合籍”的原因 | 第151-157页 |
一、唐前期民户受田数额普遍不足 | 第151-153页 |
二、寡妇当户就会增加应受田的数额 | 第153-155页 |
三、寡妇当户家庭不需输纳租调课役 | 第155-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八章 西州与敦煌户籍中受田差异初探 | 第159-176页 |
第一节 西州与敦煌户籍中“受田数额”的差异 | 第159-165页 |
一、西州民户“实际受田”数额严重不足 | 第160-163页 |
二、敦煌民户“实际受田”数额相对较多 | 第163-165页 |
第二节 西州与敦煌户籍中“居住园宅”面积的差异 | 第165-166页 |
一、西州民户“居住园宅”面积较小 | 第165-166页 |
二、敦煌民户“居住园宅”面积较大 | 第166页 |
第三节 西州与敦煌户籍中“田地四至”记载的差异 | 第166-168页 |
一、西州地区“田地四至”的登记方式 | 第166-168页 |
二、敦煌地区“田地四至”的登记方式 | 第168页 |
第四节 西州与敦煌户籍中“田地类别”的差异 | 第168-170页 |
一、西州地区“田地类别”复杂多样 | 第168-169页 |
二、敦煌地区“田地类别”相对单一 | 第169-170页 |
第五节 唐前期西州与敦煌地区“受田差异”的原因 | 第170-174页 |
一、两地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不同 | 第170-171页 |
二、两地授田标准不同 | 第171-172页 |
三、两地可用水资源状况不同 | 第172-174页 |
四、旧制度对两地的影响不同 | 第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174-176页 |
第九章 西州户籍中“计租六斗”新论 | 第176-187页 |
第一节 西州租税数额与唐《赋役令》规定的差异 | 第176-178页 |
一、唐《赋役令》所规定的租税数额 | 第176-177页 |
二、唐前期西州地区特殊的租税数额 | 第177-178页 |
第二节 学界对“计租六斗”的解释 | 第178-179页 |
第三节 笔者对“计租六斗”的认识 | 第179-186页 |
一、“租二石”与宽乡授田基准额的关系 | 第180-182页 |
二、“租六斗”与狭乡授田基准额的关系 | 第182-183页 |
三、“租六斗”与“租二石”之间的关系 | 第183-184页 |
四、西州地区“租”的种类 | 第184-186页 |
本章小结 | 第186-187页 |
第十章 唐前期的女户户籍及相关问题 | 第187-207页 |
第一节 唐前期女户户籍个案分析 | 第187-191页 |
一、西州籍帐文书中的女户 | 第187-189页 |
二、敦煌籍帐文书中的女户 | 第189-191页 |
第二节 唐前期女户户籍情况调查表 | 第191-193页 |
第三节 笔者对唐前期女户的理解与认识 | 第193-205页 |
一、唐前期女户户主的特征 | 第194-196页 |
二、唐前期女户的家庭结构 | 第196-198页 |
三、唐前期女户的户等级别 | 第198-201页 |
四、唐前期女户的租调赋役 | 第201-203页 |
五、唐前期女户的受田情况 | 第203-205页 |
本章小结 | 第205-207页 |
结论 | 第207-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20页 |
附录 | 第220-244页 |
致谢 | 第244-2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