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流固耦合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工程概况 | 第17-21页 |
第二章 基于筒仓理论的掌子面稳定性分析 | 第21-39页 |
2.1 筒仓理论简介 | 第21-23页 |
2.2 掌子面稳定分析原理 | 第23-25页 |
2.2.1 计算围岩压力的适用性 | 第23-24页 |
2.2.2 掌子面稳定性的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2.3 地下水渗流对掌子面稳定性的影响 | 第25-36页 |
2.3.1 渗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 第26-27页 |
2.3.2 考虑地下水渗流掌子面稳定分析模型 | 第27-30页 |
2.3.3 地下水渗透力的确定 | 第30-32页 |
2.3.4 地下水渗流场的解析解 | 第32-34页 |
2.3.5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掌子面稳定性分析 | 第34-36页 |
2.4 掌子面支护力求解 | 第36-38页 |
2.4.1 我国传统的支护压力计算 | 第36页 |
2.4.2 基于筒仓理论的支护力计算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断层破碎带处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 | 第39-70页 |
3.1 概述 | 第39页 |
3.2 双安全储备系数的强度折减法 | 第39-41页 |
3.2.1 安全系数定义 | 第39-40页 |
3.2.2 双折减系数的定义 | 第40-41页 |
3.3 破碎带倾角对掌子面稳定性影响 | 第41-53页 |
3.3.1 掌子面问题的提出 | 第41-43页 |
3.3.2 掌子面稳定的平面滑动分析 | 第43-48页 |
3.3.3 折减系数求解 | 第48-50页 |
3.3.4 算例分析 | 第50-53页 |
3.4 渐进开挖对掌子面稳定性影响 | 第53-62页 |
3.4.1 渐进开挖掌子面稳定分析模型 | 第53-56页 |
3.4.2 折减系数求解 | 第56页 |
3.4.3 算例分析 | 第56-62页 |
3.5 考虑折线滑动的修正模型 | 第62-69页 |
3.5.1 楔形体滑动模型 | 第62-64页 |
3.5.2 安全系数推导 | 第64-67页 |
3.5.3 折减系数求解 | 第67页 |
3.5.4 算例分析 | 第67-69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基于非线性破坏准则和强度折减法的掌子面稳定上限分析 | 第70-80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非线性破坏准则 | 第70-72页 |
4.3 极限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72-74页 |
4.3.1 基本概念 | 第72-73页 |
4.3.2 关联流动法则 | 第73页 |
4.3.3 虚功原理与虚功率原理 | 第73-74页 |
4.3.4 极限分析上限定理 | 第74页 |
4.4 掌子面安全系数上限分析 | 第74-79页 |
4.4.1 掌子面破坏机制 | 第74-75页 |
4.4.2 安全系数求解 | 第75-77页 |
4.4.3 各参数对掌子面安全系数的影响 | 第77-79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79-80页 |
第五章 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的数值分析 | 第80-100页 |
5.1 中寨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的数值分析 | 第80-84页 |
5.1.1 软件简介 | 第80页 |
5.1.2 模型尺寸 | 第80-83页 |
5.1.3 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 | 第83页 |
5.1.4 开挖方案 | 第83-84页 |
5.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4-93页 |
5.2.1 变形分析 | 第84-89页 |
5.2.2 内力分析 | 第89-93页 |
5.2.3 孔隙水压力场分析 | 第93页 |
5.3 断层泥倾角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 第93-98页 |
5.3.1 变形分析 | 第94-96页 |
5.3.2 内力分析 | 第96-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个人简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