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服装生产性服务集聚分析 | 第21-33页 |
2.1 服装生产性服务者分析 | 第21-25页 |
2.1.1 一般的生产性服务业 | 第21-23页 |
2.1.2 服装产业链分析 | 第23-24页 |
2.1.3 服装生产性服务分析 | 第24-25页 |
2.2 服装制造者与生产性服务者互动分析 | 第25-29页 |
2.2.1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互动的度量 | 第26-27页 |
2.2.3 服装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分析 | 第27-29页 |
2.3 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理论 | 第29-32页 |
2.3.1 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 第29-31页 |
2.3.2 超边际分析在产业集聚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服装生产性服务集聚区价值协同网络分析 | 第33-53页 |
3.1 生产性服务者服务价值创造方式分析 | 第33-35页 |
3.1.1 基于关系的协同价值创造方式 | 第33-34页 |
3.1.2 生产性服务者-服装制造者的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 | 第34-35页 |
3.2 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决策者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35-43页 |
3.2.1 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中决策者决策模型构建 | 第35-37页 |
3.2.2 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决策者各决策模式角点解分析 | 第37-43页 |
3.3 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均衡分析 | 第43-51页 |
3.3.1 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角点均衡分析 | 第43-48页 |
3.3.2 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一般均衡分析 | 第48-51页 |
3.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服装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 第53-73页 |
4.1 各类双向价值协同创造网络分析 | 第53-54页 |
4.2 不完美服装生产性服务集聚竞争力分析框架 | 第54-59页 |
4.2.1 不完美服装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的内涵 | 第54-55页 |
4.2.2 不完美服装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竞争力指标框架确定 | 第55-57页 |
4.2.3 与其他现有的竞争力分析框架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4.3 不完美服装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竞争力指标详析 | 第59-70页 |
4.3.1 能力水平 | 第59页 |
4.3.2 结构水平 | 第59-61页 |
4.3.3 因素水平 | 第61-66页 |
4.3.4 联动水平 | 第66-70页 |
4.4 小结 | 第70-73页 |
第5章 经济环境影响服装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竞争力的路径分析 | 第73-101页 |
5.1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不完集聚结构竞争力的影响 | 第73-94页 |
5.1.1 经济环境对能力水平的影响分析 | 第74-75页 |
5.1.2 经济环境对结构水平的影响分析 | 第75-80页 |
5.1.3 经济环境对因素水平的影响分析 | 第80-84页 |
5.1.4 经济环境对联动水平的影响分析 | 第84-94页 |
5.2 经济环境对集聚区影响的案例分析 | 第94-100页 |
5.2.1 义乌无缝服装产业集聚区概况 | 第94-95页 |
5.2.2 经济环境变化对义乌产业集聚演变过程的影响 | 第95-100页 |
5.3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总结 | 第101-102页 |
6.2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