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氧化法工业锅炉烟气脱硝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我国氮氧化物污染防治现状 | 第12-14页 |
1.2 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概况及脱硝现状 | 第14-17页 |
1.3 燃煤烟气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 第17-20页 |
1.3.1 低NOx燃烧技术 | 第17-18页 |
1.3.2 传统烟气脱硝工艺 | 第18-19页 |
1.3.3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 第19-20页 |
1.4 基于氧化工艺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 第20-23页 |
1.4.1 催化氧化脱硝 | 第20页 |
1.4.2 液相氧化脱硝 | 第20-22页 |
1.4.3 气相氧化法 | 第22页 |
1.4.4 等离子体氧化脱硝 | 第22-23页 |
1.5 石灰石湿法脱硫工艺协同氯氧化法脱硝技术 | 第23-24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系统与方法 | 第25-40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5-28页 |
2.1.1 脱硝系统介绍 | 第25-26页 |
2.1.2 烟气模拟系统 | 第26页 |
2.1.3 吸收塔喷淋系统 | 第26-27页 |
2.1.4 氧化吸收液(带温控)循环系统 | 第27-28页 |
2.1.5 在线烟气监测系统 | 第28页 |
2.2 氯氧化剂的选择 | 第28-29页 |
2.3 二氧化氯的制备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29-35页 |
2.3.1 电解法 | 第29-30页 |
2.3.2 亚氯酸盐法 | 第30页 |
2.3.3 氯酸盐法 | 第30-31页 |
2.3.4 二氧化氯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1页 |
2.3.5 二氧化氯发生器及使用流程 | 第31-33页 |
2.3.6 二氧化氯的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2.3.7 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34-35页 |
2.4 二氧化氯溶液稳定性分析 | 第35-37页 |
2.5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2.5.1 NOx脱除率的计算方法 | 第37页 |
2.5.2 吸收液成分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2.6 实验运行参数及步骤 | 第38-39页 |
2.6.1 实验运行参数 | 第38页 |
2.6.2 脱硝实验的操作步骤 | 第38-39页 |
2.7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氯氧化法脱硝试验研究 | 第40-51页 |
3.1 不同氯氧化剂脱硝效果比较 | 第40-44页 |
3.1.1 次氯酸钠单独脱硝 | 第40-41页 |
3.1.2 亚氯酸钠单独脱硝 | 第41-42页 |
3.1.3 亚氯酸钠/次氯酸钠复合剂脱硝 | 第42-43页 |
3.1.4 二氧化氯液相脱硝 | 第43-44页 |
3.2 pH值对NOx脱除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液气比(L/G)对NOx的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 温度对NOx的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NO初始浓度对NOx的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6 N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48-49页 |
3.7 尾气中二氧化氯含量分析 | 第49-50页 |
3.8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二氧化氯液相脱硝反应机理与热力学分析 | 第51-65页 |
4.1 二氧化氯液相脱硝机理分析 | 第51-60页 |
4.1.1 吸收液成分测定方法 | 第51-52页 |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2页 |
4.1.3 测定步骤 | 第52-55页 |
4.1.4 二氧化氯液相脱硝溶液前后成分分析 | 第55-58页 |
4.1.5 二氧化氯液相脱硝机理的探讨 | 第58-60页 |
4.2 二氧化氯溶液脱硝的热力学分析 | 第60-64页 |
4.2.1 热力学定律 | 第60-61页 |
4.2.2 热力学分析 | 第61-64页 |
4.3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经济性分析 | 第65-68页 |
5.1 燃煤工业锅炉烟气分析 | 第65-66页 |
5.2 脱硝药剂成本分析 | 第66-67页 |
5.3 投资运行成本分析 | 第67页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69页 |
6.2 工作建议及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
1 作者简历 | 第77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