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挥发性有机物 | 第12-14页 |
1.1.1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1.1.3 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1.2 VOCs的控制技术 | 第14-19页 |
1.2.1 吸收法 | 第14-15页 |
1.2.2 吸附法 | 第15页 |
1.2.3 冷凝法 | 第15-16页 |
1.2.4 膜分离法 | 第16页 |
1.2.5 燃烧法 | 第16-18页 |
1.2.6 生物法 | 第18-19页 |
1.3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9-26页 |
1.3.1 声化学氧化法 | 第20-21页 |
1.3.2 电化学氧化法 | 第21-22页 |
1.3.3 Fenton氧化法 | 第22页 |
1.3.4 基于UV的高级氧化法 | 第22-26页 |
1.4 目标污染物的选定 | 第26-28页 |
1.4.1 二甲苯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 第26-27页 |
1.4.2 二甲苯处理技术现状 | 第27-28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28-3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5.2 研究方案 | 第28-29页 |
1.5.3 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30-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1 实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 第30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31-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2.3.1 二甲苯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2.3.2 二氧化碳分析方法 | 第34页 |
2.4 参数计算方法 | 第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紫外辐射降解低浓度二甲苯的研究 | 第36-43页 |
3.1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3.1.1 紫外光反应器的气密性检查 | 第36-37页 |
3.1.2 光源特性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3 相对湿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4 单独紫外光降解二甲苯的降解途径研究 | 第39-42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H_2O_2强化紫外光降解低浓度二甲苯的研究 | 第43-56页 |
4.1 结果与讨论 | 第43-54页 |
4.1.1 H_2O_2强化紫外光在两种紫外波长下的降解效果 | 第43-44页 |
4.1.2 H_2O_2相对湿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3 H_2O_2溶液的浓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4 H_2O_2溶液的pH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5 入口浓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6 停留时间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7 入口浓度与停留时间分析 | 第49-50页 |
4.1.8 H_2O_2强化紫外光降解二甲苯途径分析 | 第50-53页 |
4.1.9 H_2O_2强化紫外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H_2O_2强化光催化降解低浓度二甲苯的研究 | 第56-65页 |
5.1 光触媒蜂窝网催化剂 | 第56-5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5.2.1 H_2O_2-TiO2强化两种波长紫外光的降解效果 | 第57-58页 |
5.2.2 紫外数量对光催化氧化效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3 H_2O_2浓度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4 入口浓度对H_2O_2强化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5 停留时间对H_2O_2强化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61页 |
5.2.6 不同高级氧化技术动力学分析 | 第61-63页 |
5.2.7 光解和光催化矿化效果分析 | 第63-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
1.作者简历 | 第72页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