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商业经济管理法令论文

论我国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的法律规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第14-15页
2 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的一般解读第15-26页
    2.1 传统商业诋毁行为的概念与构成要件第15-16页
        2.1.1 传统商业诋毁行为的概念第15-16页
        2.1.2 传统商业诋毁行为的构成要件第16页
    2.2 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第16-20页
        2.2.1 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的概念第17页
        2.2.2 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的特点第17-20页
    2.3 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第20-26页
3 我国对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法律规制面临的困境第26-36页
    3.1 行为难界定第26-29页
        3.1.1 主体范围过窄第27-28页
        3.1.2 主观要件的规定存在缺陷第28页
        3.1.3 对客体的表述不完整第28-29页
        3.1.4 对客观行为的表述欠科学第29页
    3.2 法律责任的构造存在不足第29-33页
        3.2.1 责任体系不健全第30-33页
        3.2.2 责任形式趋于单一第33页
    3.3 赔偿法律制度有缺陷第33-34页
    3.4 行政监管的执法效率低第34-36页
        3.4.1 执法主体不够明确第34-35页
        3.4.2 欠缺技术能力第35-36页
4 美、德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法律规制及其启示第36-39页
    4.1 美国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的法律规制第36页
    4.2 德国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的法律规制第36-38页
    4.3 美、德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的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第38-39页
5 完善我国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法律规制的思考第39-48页
    5.1 明确界定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第39-42页
        5.1.1 扩大主体范围第39-40页
        5.1.2 增加主观过失要件第40-41页
        5.1.3 完善对行为客体的立法表述第41页
        5.1.4 科学厘定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第41-42页
    5.2 完善互联网领域商业诋毁行为法律责任的构造第42-45页
        5.2.1 民事责任的完善第42-43页
        5.2.2 行政责任的完善第43-44页
        5.2.3 刑事责任的完善第44-45页
    5.3 强化互联网中商业诋毁行为的赔偿法律制度第45-46页
        5.3.1 强化法定赔偿制度第45页
        5.3.2 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第45-46页
    5.4 提高互联网中商业诋毁行为的行政监管的执法效率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附录第5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东(大)会决议瑕疵制度研究
下一篇:保险代位求偿对象之限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