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意与立法的关系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2 民意的一般理论 | 第11-17页 |
2.1 民意的概念 | 第11-12页 |
2.2 民意的特征 | 第12页 |
2.3 民意的形成理论 | 第12-17页 |
2.3.1 沉默的螺旋 | 第12-14页 |
2.3.2 议程设置 | 第14-15页 |
2.3.3 二级传播 | 第15-17页 |
3 立法吸纳民意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3.1 人民主权原则 | 第17-18页 |
3.2 参与民主理论 | 第18页 |
3.3 协商民主理论 | 第18-20页 |
4 我国立法吸纳民意的历史与现状 | 第20-29页 |
4.1 我国立法吸纳民意的历史 | 第20-22页 |
4.1.1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 第21页 |
4.1.2 改革开放后的起步探索阶段 | 第21页 |
4.1.3 发展完善阶段 | 第21-22页 |
4.2 我国立法吸纳民意的法律依据 | 第22-23页 |
4.3 我国立法中民意的表达渠道 | 第23-25页 |
4.3.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23-24页 |
4.3.2 立法听证制度 | 第24页 |
4.3.3 民意调查 | 第24-25页 |
4.4 我国立法吸纳民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4.4.1 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4.4.2 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4.4.3 民意组织化表达中存在的不足 | 第27-29页 |
5 完善我国立法吸纳民意的制度机制 | 第29-38页 |
5.1 制定法律 | 第29-33页 |
5.1.1 有权表达民意的主体 | 第29-31页 |
5.1.2 民意表达的形式和程序 | 第31-32页 |
5.1.3 民意表达的效力与保障 | 第32-33页 |
5.2 培育引导民意的的组织化表达 | 第33-35页 |
5.3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 第35-38页 |
6 结语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页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