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1.1 老旧社区 | 第17页 |
2.1.2 公共空间 | 第17页 |
2.1.3 城市更新 | 第17页 |
2.2 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 | 第17-18页 |
2.3 有机更新理论对老旧社区更新的启示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老旧社区户外空间环境调查分析 | 第20-28页 |
3.1 调研总体概况 | 第20-21页 |
3.2 户外空间环境调研 | 第21-25页 |
3.2.1 空间环境 | 第21-24页 |
3.2.2 社会形态 | 第24-25页 |
3.2.3 居民感知 | 第25页 |
3.3 问题梳理 | 第25-27页 |
3.3.1 物质环境现状问题 | 第25-26页 |
3.3.2 人文环境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老旧社区户外空间环境有机更新改造 | 第28-42页 |
4.1 优秀案例分析 | 第28-35页 |
4.1.1 旧金山3oolvy商住混合社区 | 第28-29页 |
4.1.2 菲律宾阿纳纳斯新社区 | 第29-31页 |
4.1.3 广州恩宁路永庆坊老街区 | 第31-33页 |
4.1.4 福州军门社区 | 第33-35页 |
4.2 更新改造原则 | 第35-36页 |
4.2.1 以人为本 | 第35页 |
4.2.2 整体性 | 第35-36页 |
4.2.3 可持续发展 | 第36页 |
4.2.4 延续与传承 | 第36页 |
4.2.5 空间共享 | 第36页 |
4.3 更新改造途径 | 第36-40页 |
4.3.1 物质环境改造 | 第36-38页 |
4.3.2 人文精神建设 | 第38-39页 |
4.3.3 可持续发展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5 老旧社区户外空间环境有机更新改造设计实践 | 第42-59页 |
5.1 见缝插空——高密度山地老旧社区楼间屋顶再生计划 | 第42-47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42页 |
5.1.2 提出问题与分析 | 第42-43页 |
5.1.3 设计构思与方法 | 第43-47页 |
5.1.4 项目总结 | 第47页 |
5.2 社区口袋——缝入联排式老旧社区的活动空间 | 第47-53页 |
5.2.1 项目概况 | 第47-48页 |
5.2.2 提出问题与分析 | 第48-49页 |
5.2.3 设计构思与方法 | 第49-53页 |
5.2.4 项目总结 | 第53页 |
5.3 安居乐业——商住混合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改造设计 | 第53-58页 |
5.3.1 项目概况 | 第53-55页 |
5.3.2 提出问题与分析 | 第55页 |
5.3.3 设计构思与方法 | 第55-58页 |
5.3.4 项目总结 | 第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结语 | 第59-60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思考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A.重庆市北碚区老旧社区调查问卷 | 第63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实践 | 第63页 |
C.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奖励 | 第63-64页 |
附件 | 第64-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