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学龄孤儿心理抚慰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震区学龄孤儿心理抚慰 | 第16-26页 |
·震后学龄孤儿心灵创伤 | 第16-18页 |
·震区孤儿心灵创伤的定义 | 第17-18页 |
·震后孤儿心灵创伤的类型 | 第18页 |
·心理抚慰 | 第18-21页 |
·震后孤儿心理抚慰的基本方式 | 第18-19页 |
·心理抚慰的步骤 | 第19-21页 |
·环境和情景对心理抚慰的影响 | 第21页 |
·从产品设计角度思考心理抚慰 | 第21-25页 |
·传统意义的心理抚慰形式 | 第21-22页 |
·产品设计中的心理抚慰 | 第22-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震区学龄孤儿的行为分析 | 第26-46页 |
·观察震后孤儿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什么是叙述性描述 | 第27页 |
·叙述性描述的优点 | 第27-28页 |
·观察震区学龄孤困儿童 | 第28-35页 |
·观察的准备 | 第29-30页 |
·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 第30页 |
·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 第30-31页 |
·震后孤儿典型情感需求的观察 | 第31-35页 |
·行为反应 | 第35-37页 |
·观察目标 | 第35-36页 |
·案例详析 | 第36-37页 |
·社会性交往反应 | 第37-41页 |
·观察目标 | 第38-39页 |
·案例详析 | 第39-41页 |
·情感行为反应 | 第41-43页 |
·观察目标 | 第41页 |
·案例详析 | 第41-43页 |
·震区学龄儿童典型行为特点归纳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震区学龄孤儿心理抚慰产品设计策略 | 第46-60页 |
·震区学龄孤儿心理抚慰产品的概念提出 | 第46-48页 |
·概念界定 | 第46页 |
·概念区分 | 第46-47页 |
·震区学龄孤儿的心理特征 | 第47-48页 |
·人物角色与使用情境设定 | 第48-50页 |
·人物角色设定 | 第48-49页 |
·使用情境设定 | 第49-50页 |
·心理抚慰产品的功能性目标分析 | 第50-52页 |
·心理抚慰产品物质层面的功能属性 | 第50-51页 |
·心理抚慰产品非物质层面的功能属性 | 第51-52页 |
·发展层次 | 第52-53页 |
·产品引发情感的特点归纳 | 第52页 |
·层次细分 | 第52-53页 |
·震区孤儿心理抚慰产品设计原则展开 | 第53-58页 |
·满足震区儿童的情感宣泄需求 | 第55页 |
·满足震区儿童的情感接纳需求 | 第55-56页 |
·满足震区儿童的情感激励需求 | 第56页 |
·满足震区儿童的情感呵护需求 | 第56-57页 |
·满足震区儿童的情感慰藉需求 | 第57页 |
·满足震区儿童的情感答偿需求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设计实践 | 第60-67页 |
·设计过程概述 | 第60页 |
·设计实践案例 | 第60-63页 |
·儿童伴侣设计 | 第60-62页 |
·模块化玩具 | 第62-63页 |
·心理抚慰分析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8页 |
·课题研究成果 | 第67页 |
·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附录Ⅱ:安康家园儿童心理透射表 | 第73-75页 |
附录Ⅲ:图片及表格来源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