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铁路通过能力、运送能力论文

京沪高铁通过能力利用优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国外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分析第9-14页
        1.2.1 日本东京站通过能力第10-11页
        1.2.2 日本新干线列车开行模式第11-14页
    1.3 我国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分析第14-19页
        1.3.1 我国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现状第14-16页
        1.3.2 京沪高铁徐州东站高峰小时列车数量分析第16-17页
        1.3.3 京沪高铁运输组织第17-18页
        1.3.4 国内外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对比分析第18-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2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第22-34页
    2.1 高速铁路线路通过能力影响因素解析第22-26页
        2.1.1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解析第22-25页
        2.1.2 其他影响因素解析第25-26页
    2.2 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影响因素解析第26-32页
        2.2.1 到发线通过能力影响因素第26-27页
        2.2.2 咽喉通过能力影响因素第27-32页
    2.3 影响通过能力关键因素优化建议第32-34页
        2.3.1 优化列车追踪间隔第32页
        2.3.2 优化运行图结构第32页
        2.3.3 列车停站方案及开行模式第32-34页
第三章 追踪间隔优化及可行性论证第34-57页
    3.1 追踪间隔的理论计算第34-38页
    3.2 追踪间隔的动态仿真第38-55页
        3.2.1 动态仿真法第38-41页
        3.2.2 列车追踪的仿真场景设置第41-42页
        3.2.3 参数的选取第42-43页
        3.2.4 计算结果第43-55页
    3.3 减小追踪间隔的结论第55-57页
第四章 列车开行方案与通过能力运用协同优化研究第57-70页
    4.1 列车开行结构优化第57-61页
        4.1.1 列车种类第57-58页
        4.1.2 列车开行比例及先后顺序第58-60页
        4.1.3 长短途列车开行顺序第60-61页
        4.1.4 车底套跑第61页
    4.2 列车停站方案的优化第61-66页
        4.2.1 基于节点服务频率反推的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第61-62页
        4.2.2 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第62-65页
        4.2.3 列车停站合理布线第65-66页
    4.3 周期性列车开行模式优化第66-70页
        4.3.1 周期性运行图编制原则第66-67页
        4.3.2 周期性运行图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及求解第67-70页
第五章 京沪高铁通过能力提升解决方案设计第70-82页
    5.1 京沪高铁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现状第70-75页
        5.1.1 京沪高速铁路线路能力利用情况第70-75页
        5.1.2 通过能力利用存在的问题第75页
    5.2 京沪高铁通过能力利用优化建议第75-80页
        5.2.1 运行图参数指标优化建议第76-77页
        5.2.2 京沪开行方案与通过能力协同优化设计第77-80页
    5.3 提升效果及适应性分析第80-8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致谢第87-8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段距离判别法的电气化铁路自闭/贯通线故障测距研究
下一篇: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道床同步抬升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