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9页 |
引言 | 第8页 |
1 我国地方猪开发利用现状 | 第8-12页 |
1.1 地方猪开发利用模式 | 第8-12页 |
1.2 地方猪开发利用问题 | 第12页 |
1.3 地方猪开发利用新出路 | 第12页 |
2 家猪育种技术概述 | 第12-18页 |
2.1 最佳线性评估技术 | 第13页 |
2.2 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 第13-17页 |
2.2.1 国内外主效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2.2.2 代表性主效基因概述 | 第15-17页 |
2.3 基因组选择技术 | 第17-18页 |
2.4 转基因与基因组编辑技术 | 第18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19-40页 |
引言 | 第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1.2.1 DNA样品提取实验 | 第20-21页 |
1.2.2 DNA样品质量检测 | 第21页 |
1.3 基因分型检测 | 第21-24页 |
1.3.1 VRTN基因分型 | 第21-22页 |
1.3.2 PHKG1基因分型 | 第22-23页 |
1.3.3 MUC13、FUT1基因分型 | 第23-24页 |
1.3.4 MYH4、HMGA1基因分型 | 第24页 |
1.4 表型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1.5 基因集成育种技术方法 | 第25页 |
1.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1.6.1 优势基因型频率和优势基因频率计算 | 第25页 |
1.6.2 数据统计软件 | 第25-26页 |
2 结果分析 | 第26-33页 |
2.1 基因分型结果 | 第26-28页 |
2.2 多个基因在山下黑猪群体中的多态性检测 | 第28-29页 |
2.2.1 VRTN、PHKG1、MUC13基因多态性丰富,极富育种价值 | 第28-29页 |
2.2.2 FUT1基因频率呈偏态分布 | 第29页 |
2.2.3 MYH4、HMGA1基因在群体中无多态性 | 第29页 |
2.3 VRTN和PHKG1基因效应在山下黑猪商品群体中的验证结果 | 第29-31页 |
2.4 山下黑猪育种群优势等位基因频率和优势基因型频率 | 第31-32页 |
2.4.1 VRTN基因频率分布 | 第32页 |
2.4.2 PHKG1基因频率分布 | 第32页 |
2.4.3 MUC13基因频率分布 | 第32页 |
2.5 基因集成育种成效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8页 |
3.1 关于实验群体构建、育种基因的选择 | 第33-34页 |
3.2 山下黑猪商品群体基因育种效应评估 | 第34页 |
3.3 山下黑猪育种群各基因位点分布情况及育种指导建议 | 第34-36页 |
3.3.1 VRTN基因 | 第34-35页 |
3.3.2 PHKG1基因 | 第35页 |
3.3.3 MUC13、FUT1基因 | 第35页 |
3.3.4 MYH4、HMGA1基因 | 第35-36页 |
3.4 “大快省好”新品种培育探索 | 第36-38页 |
3.4.1 育种目标之“大” | 第36页 |
3.4.2 育种目标之“快” | 第36页 |
3.4.3 育种目标之“省” | 第36-37页 |
3.4.4 育种目标之“好” | 第37页 |
3.4.5 山下黑猪群体建设情况 | 第37-38页 |
4 小结 | 第38-40页 |
4.1 本研究获得的结果 | 第38页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8页 |
4.3 本研究提出的问题与建议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文章发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