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页 |
1.2 共形天线概述 | 第16-23页 |
1.2.1 共形天线的概念 | 第16-17页 |
1.2.2 共形天线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7-23页 |
1.2.3 共形天线的分析方法 | 第23页 |
1.3 移动载体平台天线概述 | 第23-25页 |
1.3.1 移动载体天线的含义及特点 | 第23-24页 |
1.3.2 几种常用的移动载体天线形式 | 第24-25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天线基础理论概述 | 第28-38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天线的基本电参数 | 第28-33页 |
2.2.1 天线的辐射方向图 | 第28-29页 |
2.2.2 天线的方向系数 | 第29页 |
2.2.3 天线的输入阻抗 | 第29页 |
2.2.4 天线的反射系数和电压驻波比 | 第29-30页 |
2.2.5 天线的效率和增益 | 第30-31页 |
2.2.6 天线的极化 | 第31-32页 |
2.2.7 天线的工作带宽 | 第32-33页 |
2.3 单极子天线相关理论 | 第33-35页 |
2.3.1 单极子天线辐射场的求解 | 第33-34页 |
2.3.2 单极子有效长度 | 第34-35页 |
2.3.3 单极子的辐射功率及辐射电阻 | 第35页 |
2.4 超短波天线的宽带技术 | 第35-36页 |
2.5 有限元法数值计算方法介绍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基于单极子天线的共形天线设计 | 第38-62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天线的技术指标要求 | 第38页 |
3.3 超短波共形天线的仿真与设计 | 第38-50页 |
3.3.1 天线装配位置的确定 | 第38-39页 |
3.3.2 天线形式的选择 | 第39-40页 |
3.3.3 共形锥形辐射贴片辐射特性的研究 | 第40-45页 |
3.3.4 前后双侧馈电共形辐射贴片辐射特性的研究 | 第45-50页 |
3.4 天线加载技术的研究 | 第50-57页 |
3.4.1 天线加载理论概述 | 第50-51页 |
3.4.2 利用加载技术改善共形天线阻抗匹配 | 第51-57页 |
3.5 超短波共形天线的测试 | 第57-59页 |
3.5.1 天线的调试 | 第57-58页 |
3.5.2 天线电压驻波比的测试 | 第58页 |
3.5.3 水平面主要方向增益测试 | 第58-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四章 基于缝隙的共形天线设计 | 第62-86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缝隙天线相关理论 | 第62-66页 |
4.2.1 理想缝隙天线理论 | 第62-65页 |
4.2.2 有限大导电平面上的缝隙天线 | 第65-66页 |
4.2.3 宽带缝隙天线常用的技术手段 | 第66页 |
4.3 基于缝隙天线的共形天线设计 | 第66-76页 |
4.3.1 前向、后向H缝隙天线的仿真 | 第66-73页 |
4.3.2 前后H缝的辐射特性 | 第73-76页 |
4.4 H缝隙超短波共形天线的测试 | 第76-79页 |
4.4.1 天线的调试 | 第76-77页 |
4.4.2 天线电压驻波比测试 | 第77-78页 |
4.4.3 水平面主要方向增益测试 | 第78-79页 |
4.5 改进型缝隙共形天线的设计 | 第79-85页 |
4.5.1 改进型缝隙共形天线的仿真 | 第79-83页 |
4.5.2 改进型缝隙共形天线的测试 | 第83-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86-8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