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记忆的保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播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一、绪论第11-20页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第11-12页
    (二) 研究的文献综述第12-15页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5-16页
        1. 文化记忆理论第15-16页
        2. 文化传播理论第16页
    (四) 研究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五) 研究目的与方法第17-18页
    (六) 分析案例的介绍第18-20页
        1. 楚剧简介第18-19页
        2. 楚剧传播第19-20页
二、记忆的透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播第20-27页
    (一) 作为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0-22页
        1. 传播形态上的同一性第20-21页
        2. 社会功能上的一致性第21-22页
    (二) 代际传播的概念界定与辨析第22-25页
        1. 代际与代际关系第22-23页
        2. 代际关系与代际传播第23-24页
        3. 代际传播与文化记忆第24-25页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播的重要性第25-27页
        1. 代际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在需求第25-26页
        2. 代际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要求第26-27页
三、记忆的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播活动第27-36页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播现状第27-28页
        1. 传播范围的延展化第27-28页
        2. 传播媒介的多元化第28页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播特征第28-31页
        1. 传受主体间的代际分层第28-29页
        2. 传播内容上的代际承接第29-30页
        3. 传播时空上的代际延续第30-31页
        4. 传播效果上的代际差异第31页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播形式第31-36页
        1.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直线式传播第32-33页
        2.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教学式传播第33-34页
        3.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区式传播第34-36页
四、记忆的断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播困境第36-48页
    (一) 代际断裂现象的表现形式第36-40页
        1. 传受主体间的代际断层第36-37页
        2. 传播意愿上的代际反差第37-39页
        3. 效果认知上的代际鸿沟第39-40页
    (二) 代际断裂带来的消极影响第40-42页
        1. 传播半径小第40页
        2. 传播实践欠缺第40-42页
    (三) 出现代际断裂现象的原因第42-48页
        1. 传播环境的客观局限第42-44页
        2. 代际群体的主观限制第44-48页
五、记忆的保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播策略第48-54页
    (一) 政府层面:完善传播链条和传播条件第48-49页
        1. 保护和培养传承人第48-49页
        2. 合理分配传媒资源第49页
    (二) 民众层面:激发传播动力和传播实践第49-51页
        1. 树立正确的职业取向以打破传播偏见第50页
        2. 吸纳年轻一代亲身参与传播实践第50-51页
    (三) 传媒层面:增加传播密度和传播渠道第51-54页
        1. 通过议程设置提升话题关注度第51-52页
        2. 针对不同代际群体进行分众传播第52-54页
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附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播情况调查问卷第58-63页
附录二 调查问卷结果分题统计表第63-71页
附录三 访谈调查记录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伦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链路预测的微信用户好友推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