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行政知情权构成要素与权利属性的分析 | 第13-23页 |
·行政知情权与知情权的辨析 | 第13-14页 |
·知情权的界定 | 第13-14页 |
·行政知情权的概念 | 第14页 |
·关于行政知情权 | 第14-23页 |
·行政知情权的主体 | 第14-15页 |
·行政知情权的客体 | 第15-20页 |
·行政知情权的内容 | 第20-21页 |
·行政知情权的权利属性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公民行政知情权保障发展状况的分析 | 第23-31页 |
·第一阶段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实践基础 乡镇政务公开 | 第23页 |
·乡镇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乡镇政务公开的监督保障制度 | 第23页 |
·第二阶段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制度雏形 地方政府政务公开 | 第23-25页 |
·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范性文件 | 第23-24页 |
·电子政务的全面推行为保障公民知情权提供了良好技术条件 | 第24-25页 |
·第三阶段WTO相关规则对我国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的影响 | 第25-26页 |
·第四阶段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制度化依据的出台 | 第26-31页 |
·在立法目的上的规定 | 第26页 |
·确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组织的主管部门和工作机制 | 第26-27页 |
·确立了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的制度 | 第27-28页 |
·确立了保密审查制度 | 第28页 |
·确立了监督和救济制度 | 第28-29页 |
·在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过程中出现的新举措—第三方调查 | 第29-31页 |
第4章 我国公民行政知情权保障工作的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宪法在保障公民行政知情权过程中存在局限性的分析 | 第31-32页 |
·宪法中仅仅规定了与知情权相关权利的保障 | 第31-32页 |
·宪法没有对知情权的保障进行明确 | 第32页 |
·我国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在政府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缺乏整体构架 | 第32-33页 |
·政府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薄弱 | 第33-34页 |
·政府信息资源对外公开和服务存在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法律适用中遇到的问题 | 第35-39页 |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效力层级较低 公开范围被挤压 | 第35-36页 |
·缺乏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指南 政府间信息整合困难 | 第36页 |
·由于信息不对称 政府信息公开的效果不佳 | 第36-38页 |
·传统思想作祟 部分部门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的积极性不高 | 第38-39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公民行政知情权保障的思考及建议 | 第39-50页 |
·在宪法中明确对公民行政知情权的保障 | 第39-43页 |
·在宪法中明确公民知情权必要性的分析 | 第39-42页 |
·通过宪法解释的方法明确公民知情权保障的可行性分析 | 第42-43页 |
·完善我国政府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 第43-45页 |
·制定政府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整体规划 | 第43-44页 |
·夯实政府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 | 第44页 |
·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纳入到政府绩效评估中 | 第44-45页 |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法律适用的建议 | 第45-50页 |
·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效力层级 尽快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法 | 第45-46页 |
·正确处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新的保守国家秘密法修正案关系 | 第46页 |
·制定具有全国统一指导意义的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指南 | 第46-47页 |
·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强调公民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主体地位 | 第47-48页 |
·摒弃传统不利思想 加强业务能力培养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