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科技的就业效应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金融科技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金融科技与金融就业关系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我国金融科技的就业效应机理分析 | 第20-27页 |
2.1 金融科技与金融就业的内涵分析 | 第20-21页 |
2.1.1 金融科技的内涵及界定 | 第20页 |
2.1.2 金融就业的内涵分析 | 第20-21页 |
2.2 金融科技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 第21-24页 |
2.2.1 降低信息不对称推动业务创新 | 第21-22页 |
2.2.2 边际效用递增和成本递减促进产品创新 | 第22-23页 |
2.2.3 普惠特性引领模式创新 | 第23-24页 |
2.3 金融科技对金融就业数量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24-25页 |
2.3.1 技术属性引发就业破坏效应 | 第24页 |
2.3.2 金融特性引致就业补偿效应 | 第24-25页 |
2.3.3 金融科技影响金融就业数量的研究假说 | 第25页 |
2.4 金融科技对金融就业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25-27页 |
2.4.1 技术属性激发劳动力素质结构效应 | 第25-26页 |
2.4.2 金融特性带来行业结构效应 | 第26页 |
2.4.3 金融科技影响金融就业结构的研究假说 | 第26-27页 |
第3章 我国金融科技核心指标的测算及统计描述 | 第27-40页 |
3.1 金融科技的指标构建及统计描述 | 第27-35页 |
3.1.1 金融科技指标构建 | 第27-28页 |
3.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8-33页 |
3.1.3 金融科技指标统计性描述 | 第33-35页 |
3.2 金融就业的测算及统计描述 | 第35-40页 |
3.2.1 我国金融就业的现状 | 第35-36页 |
3.2.2 金融就业测算方法 | 第36-37页 |
3.2.3 金融就业统计描述 | 第37-40页 |
第4章 我国金融科技的就业效应实证研究 | 第40-46页 |
4.1 变量选取 | 第40-41页 |
4.1.1 金融科技指数 | 第40页 |
4.1.2 金融从业人员数量 | 第40页 |
4.1.3 金融从业人员结构 | 第40页 |
4.1.4 控制变量 | 第40-41页 |
4.2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 第41-42页 |
4.2.1 模型构建 | 第41页 |
4.2.2 数据选取 | 第41-42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42-46页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页 |
4.3.2 金融科技对金融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2-43页 |
4.3.3 金融科技对金融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3-46页 |
第5章 防范金融科技失业风险的政策建议 | 第46-51页 |
5.1 正确看待金融科技发展进程 | 第46-47页 |
5.1.1 将金融科技上升为国家战略 | 第46页 |
5.1.2 对金融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 第46页 |
5.1.3 充分发挥国家创新政策的引导作用 | 第46-47页 |
5.2 引导金融人才适应智能化转型 | 第47-48页 |
5.2.1 提高现有金融人才的技能水平 | 第47页 |
5.2.2 加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47-48页 |
5.3 督促主要金融机构制定长期应对策略 | 第48-49页 |
5.3.1 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 第48页 |
5.3.2 加强金融科技应用自主创新 | 第48-49页 |
5.3.3 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对接多层次金融需求 | 第49页 |
5.4 建立智能化的金融风险监管机制 | 第49-51页 |
5.4.1 重视监管类基础设施建设 | 第49页 |
5.4.2 打造金融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 第49-50页 |
5.4.3 构建智慧监管新思路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