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营业税和增值税概念 | 第17-18页 |
2.1.1 营业税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2 增值税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2 营业税和增值税优劣性 | 第18-21页 |
2.2.1 实行营业税优劣性 | 第18-19页 |
2.2.2 实行增值税优劣性 | 第19-21页 |
2.3 “营改增”含义与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2.3.1 “营改增”的含义 | 第21页 |
2.3.2 减税理论 | 第21-22页 |
2.3.3 税收中性理论 | 第22-23页 |
2.3.4 税负转嫁理论 | 第23-24页 |
2.3.5 最优税收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营改增”对天津港L公司的影响分析 | 第25-40页 |
3.1 劳务派遣与劳务承包定义特性及“营改增”相关政策 | 第25-26页 |
3.1.1 劳务派遣定义 | 第25页 |
3.1.2 劳务派遣特性 | 第25页 |
3.1.3 劳务派遣“营改增”相关政策 | 第25-26页 |
3.1.4 劳务承包的定义 | 第26页 |
3.1.5 劳务承包“营改增”相关政策 | 第26页 |
3.2 天津港L公司“营改增”情况概述 | 第26-31页 |
3.2.1 天津港L公司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3.2.2 集团公司劳务费相关规定 | 第28页 |
3.2.3 天津港L公司营业税纳税政策执行 | 第28页 |
3.2.4 天津港L公司经营情况 | 第28-29页 |
3.2.5 周边港口劳务公司纳税方式选择 | 第29-30页 |
3.2.6 天津港范畴劳务公司纳税方式选择 | 第30页 |
3.2.7 天津港L公司纳税方式选择 | 第30-31页 |
3.3 “营改增”对天津港L公司正面影响 | 第31-35页 |
3.3.1 改善公司经营管理模式 | 第32页 |
3.3.2 促进公司产业结构调整 | 第32-33页 |
3.3.3 加快公司走出去步伐 | 第33页 |
3.3.4 降低成本支出 | 第33-35页 |
3.4 “营改增”对天津港L公司负面影响 | 第35-38页 |
3.4.1 减少收入总额 | 第35-36页 |
3.4.2 增加税收负担 | 第36-38页 |
3.4.3 降低利润总额 | 第38页 |
3.4.4 加大资金的流出 | 第38页 |
3.5 天津港L公司影响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第4章 “营改增”背景下天津港L公司策略的制定 | 第40-54页 |
4.1 加强管理策略的制定 | 第40-43页 |
4.1.1 积极适应“营改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 第40页 |
4.1.2 创新发展促进公司转型升级 | 第40-41页 |
4.1.3 合理进行税收筹划 | 第41-43页 |
4.2 加强实际操作的应用 | 第43-47页 |
4.2.1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培训学习 | 第43页 |
4.2.2 积极拓展业务范畴增加公司收入 | 第43-44页 |
4.2.3 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 | 第44-45页 |
4.2.4 加强供应商和服务商的选择 | 第45-46页 |
4.2.5 探索获取进项税抵扣发票的多种形式 | 第46-47页 |
4.2.6 研究不可抵扣直接人工成本向可抵扣承包劳务费的转嫁 | 第47页 |
4.3 加强资金的管理 | 第47-49页 |
4.3.1 预结员工“五险”费用缓解资金不足 | 第47-49页 |
4.3.2 建立资金池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第49页 |
4.4 加强税务部门的沟通 | 第49-50页 |
4.4.1 积极沟通税企共建 | 第49-50页 |
4.4.2 厘清劳务承包方式分清纳税方法 | 第50页 |
4.5 积极争取集团公司的政策支持 | 第50-53页 |
4.5.1 改变原有结费模式的建议 | 第50-51页 |
4.5.2 集团公司主管部门对新结费模式的批复 | 第51-53页 |
4.6 管理策略实施的初步效果 | 第53-54页 |
第5章 结论和不足 | 第54-5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