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CMS-S育性恢复基因定位分析及EMS突变体筛选

摘要第7-9页
Abstracts第9-10页
缩略词表第11-12页
1.前言第12-22页
    1.1 细胞质雄性不育第12-17页
        1.1.1 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中的应用第12-13页
        1.1.2 细胞质雄性不育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1.3 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和恢复机制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第17页
        1.2.2 玉米CMS-C和CMS-T及其育性恢复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3 玉米CMS-S及其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 基因克隆方法第19-21页
        1.3.1 图位克隆第19-20页
        1.3.2 EMS诱变在基因克隆及遗传改良上的应用第20-21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2.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2.1 试验材料第22-23页
        2.1.1 新恢复基因位点的验证第22页
        2.1.2 EMS诱变材料的构建、筛选及诱变位点定位第22-23页
    2.2 田间试验及性状考察第23页
        2.2.1 玉米雄穗田间表型调查第23页
        2.2.2 花粉育性调查第23页
    2.3 DNA的提取第23页
        2.3.1 利用CTAB法提取玉米苗期叶片DNA第23页
        2.3.2 利用碱煮法提取玉米籽粒胚乳DNA第23页
    2.4 表型数据初步整理与分析第23-24页
    2.5 引物的开发及多态性筛选第24页
        2.5.1 SSR标记的开发及多态性筛选第24页
        2.5.2 SNP标记的开发及多态性筛选第24页
    2.6 分子标记数据的收集第24页
    2.7 交换单株的筛选第24页
    2.8 育性恢复基因定位方法第24-25页
        2.8.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24-25页
        2.8.2 QTL定位分析第25页
        2.8.3 单标记分析第25页
    2.9 EMS诱变育性突变体鉴定及分析第25-26页
3.结果与分析第26-42页
    3.1 CMS-S育性恢复位点初步定位第26-33页
        3.1.1 BC1群体育性分布第26-30页
        3.1.2 多态性引物筛选第30页
        3.1.3 局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0-31页
        3.1.4 QTL定位分析第31-33页
    3.2 三个主效恢复基因位点的精细定位第33-39页
        3.2.1 L4群体育性恢复位点的精细定位第33-34页
        3.2.2 L6群体育性恢复位点的精细定位第34-35页
        3.2.3 L5群体育性恢复位点的精细定位第35-39页
    3.3 EMS诱变鉴定CMS-S育性恢复位点第39-42页
        3.3.1 EMS诱变材料鉴定第39-40页
        3.3.2 EMS诱变材料初步遗传分析第40-42页
4.讨论第42-45页
    4.1 CMS-S育性恢复由多个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控制第42-43页
    4.2 EMS诱变发掘CMS-S育性恢复相关位点第43页
    4.3 CMS-S育性恢复位点发掘与杂种优势利用第43-44页
    4.4 下一步工作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6页
附录第56-62页
    附录 A 叶片NDA提取方法及试剂配方第56-57页
        1 )CTAB法提取玉米叶片DNA第56页
        2 )1.67%CTAB配方第56-57页
    附录 B 碱煮法提取玉米籽粒胚乳DNA第57页
    附录 C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第57页
    附录 D EMS诱变第57-58页
    附录 E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58-59页
    附录 F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59-62页
        1 )试剂与配方第59-60页
        2 )胶板处理第60页
        3 )灌胶步骤第60页
        4 )电泳步骤第60-61页
        5 )银染步骤(碱性法)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白叶枯病发生对水稻—褐飞虱—稻虱缨小蜂互作的影响
下一篇:柑橘转录因子CsMYB77与CsMYB21调控果实成熟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