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语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8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7-18页 |
一、飞秒激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临床效果研究 | 第18-34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8-24页 |
1.1.1 对象 | 第18-19页 |
1.1.2 手术方法 | 第19-23页 |
1.1.3 检查项目 | 第23页 |
1.1.4 统计学方法 | 第23-24页 |
1.2 结果 | 第24-27页 |
1.2.1 一般资料 | 第24页 |
1.2.2 术后视力 | 第24-25页 |
1.2.3 超声乳化累积释放能量(CDE) | 第25页 |
1.2.4 角膜内皮细胞 | 第25-26页 |
1.2.4.1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 第25-26页 |
1.2.4.2 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 第26页 |
1.2.5 术后残余散光 | 第26页 |
1.2.6 手术源性散光(SIA) | 第26-27页 |
1.2.7 术中、术后并发症 | 第27页 |
1.3 讨论 | 第27-33页 |
1.4 小结 | 第33-34页 |
二、不同直径前囊口下Toric IOL植入术后眼内稳定性和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 | 第34-72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5-40页 |
2.1.1 对象 | 第35页 |
2.1.2 手术方法 | 第35-36页 |
2.1.3 检查项目 | 第36-40页 |
2.1.3.1 IOL倾斜度、偏心量测量及图像分析 | 第36-38页 |
2.1.3.2 人工晶状体眼内有效位置(ELP) | 第38页 |
2.1.3.3 前囊口直径 | 第38-39页 |
2.1.3.4 iTrace波前像差 | 第39-40页 |
2.1.3.5 IOL轴位测量 | 第40页 |
2.1.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0页 |
2.2 结果 | 第40-51页 |
2.2.1 两组患者IOL倾斜度和偏心量 | 第40-41页 |
2.2.2 两组患者IOL倾斜度与偏心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2.2.3 两组患者术后ELP的变化 | 第42页 |
2.2.4 两组患者前囊口直径 | 第42-43页 |
2.2.5 两组患者ELP均值与前囊口直径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2.2.6 两组患者全眼及眼内高阶像差比较 | 第44-46页 |
2.2.7 两组患者MTF比较 | 第46-49页 |
2.2.8 AcrySof~? Toric IOL实际眼内轴位比较 | 第49-51页 |
2.3 讨论 | 第51-70页 |
2.4 小结 | 第70-72页 |
三、飞秒激光与钢刀制作兔眼透明角膜切口的形态学和组织细胞学改变与手术源性散光的关系 | 第72-94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72-74页 |
3.1.1 实验对象 | 第72页 |
3.1.2 手术方法 | 第72-74页 |
3.1.3 术后处理 | 第74页 |
3.1.4 检查项目及实验方法 | 第74页 |
3.2 结果 | 第74-86页 |
3.2.1 眼前节OCT观察 | 第74-76页 |
3.2.2 共焦显微镜观察 | 第76-81页 |
3.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81-86页 |
3.3 讨论 | 第86-92页 |
3.4 小结 | 第92-94页 |
全文结论 | 第94-9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2-113页 |
综述 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 第113-12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个人简历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