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配置高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配置高强钢筋框架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国外配置高强钢筋框架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配置高强钢筋框架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 结构地震易损性概述及其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1 结构地震易损性概述第14-15页
        1.3.2 地震易损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5.1 技术路线第18页
        1.5.2 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2章 基于增量动力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20-36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IDA分析方法第20-29页
        2.2.1 IDA分析方法的原理第20-21页
        2.2.2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第21-27页
        2.2.3 地震动强度指标和结构损伤指标的确定第27-28页
        2.2.4 地震动调幅方法第28-29页
    2.3 IDA曲线的处理第29-30页
        2.3.1 IDA曲线的插值及离散化处理第29页
        2.3.2 极限状态的定义第29-30页
    2.4 地震易损性分析原理第30-34页
        2.4.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第30-31页
        2.4.2 地震易损性分析与可靠度的关系第31-32页
        2.4.3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理论推导第32-34页
    2.5 基于IDA方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步骤第34页
    2.6 结构抗倒塌储备系数第34-35页
    2.7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非线性时程分析的准备与建模第36-51页
    3.1 框架结构的设计及配筋第36-40页
        3.1.1 框架结构选型第36-37页
        3.1.2 设计参数第37-38页
        3.1.3 框架的配筋情况第38-40页
    3.2 材料的力学模型第40-42页
        3.2.1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第40-42页
        3.2.2 钢筋的本构模型第42页
    3.3 有限元分析模型第42-48页
        3.3.1 SAP2000概述第42-43页
        3.3.2 积分方法的选取第43-45页
        3.3.3 有限元模型第45-48页
    3.4 模型参数选择的合理性实例验证第48-50页
        3.4.1 有关计算模型的说明第49页
        3.4.2 框架单元属性第49页
        3.4.3 结果比较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配置高强钢筋框架结构的增量动力分析第51-61页
    4.1 引言第51-52页
    4.2 IDA曲线的绘制第52-53页
    4.3 性态点的确定第53-60页
        4.3.1 百分位曲线的绘制第53-55页
        4.3.2 性态点的计算及分析第55-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配置高强钢筋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61-83页
    5.1 引言第61页
    5.2 配置高强钢筋框架结构变形能力的评估第61-68页
    5.3 地震概率需求模型第68-70页
    5.4 地震易损性曲线第70-79页
        5.4.1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获取第70-75页
        5.4.2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结果分析第75-79页
    5.5 结构的抗倒塌储备系数第79-81页
    5.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6.1 结论第83-84页
    6.2 展望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附录Ⅰ第90-92页
附录Ⅱ第92-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3页
    发表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下一篇:关于旧城改造设计方法研究--以长春市南关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