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问题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类比思想的理论综述 | 第15-27页 |
2.1 类比思想的界定 | 第15-20页 |
2.1.1 类比思想的内涵 | 第15页 |
2.1.2 类比与归纳之间的联系 | 第15-16页 |
2.1.3 类比的概念、模式与特点 | 第16-20页 |
2.2 类比的国内外研究 | 第20-23页 |
2.2.1 类比的国内研究 | 第20-21页 |
2.2.2 类比的国外研究 | 第21-23页 |
2.3 类比思想在数学教与学中的应用 | 第23-27页 |
2.3.1 传统意义下数学的教与学 | 第23-24页 |
2.3.2 新课标下数学的教与学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及作用 | 第27-39页 |
3.1 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应用 | 第27-34页 |
3.1.1 必修1中有关类比思想的内容 | 第27-28页 |
3.1.2 必修2中有关类比思想的内容 | 第28-31页 |
3.1.3 必修3中有关类比思想的内容 | 第31-32页 |
3.1.4 必修4中有关类比思想的内容 | 第32-33页 |
3.1.5 必修5中有关类比思想的内容 | 第33-34页 |
3.2 类比思想在高考中的应用 | 第34-36页 |
3.2.1 公式性质间的类比 | 第35页 |
3.2.2 公式结构形式间类比 | 第35-36页 |
3.2.3 解题方法间的类比 | 第36页 |
3.3 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 第36-39页 |
3.3.1 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第36-37页 |
3.3.2 有助于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 第37页 |
3.3.3 加快教师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高中师生类比思想的调查分析 | 第39-55页 |
4.1 调查的问题 | 第39页 |
4.1.1 调查高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类比思想的渗透情况 | 第39页 |
4.1.2 调查高中学生对类比思想的运用情况 | 第39页 |
4.2 问卷的编制 | 第39-40页 |
4.2.1 教师问卷的编制 | 第39-40页 |
4.2.2 学生问卷的编制 | 第40页 |
4.3 调查的方法 | 第40页 |
4.4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 第40-55页 |
4.4.1 数据收集 | 第40页 |
4.4.2 结果分析 | 第40-52页 |
4.4.3 访谈分析 | 第52-53页 |
4.4.4 意义分析 | 第53-55页 |
第五章 运用类比思想的教学设计 | 第55-65页 |
5.1 运用类比思想的教学环节 | 第55-56页 |
5.1.1 教师的引导式提问 | 第55页 |
5.1.2 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 | 第55页 |
5.1.3 对结果的验证 | 第55-56页 |
5.2 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 第56-60页 |
5.2.1 讲新课时的类比过程 | 第56-57页 |
5.2.2 讲习题时的类比过程 | 第57-60页 |
5.3 运用类比思想教学的建议 | 第60-62页 |
5.3.1 注重学生平时类比意识的培养 | 第60-61页 |
5.3.2 注重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 第61-62页 |
5.4 运用类比思想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62-65页 |
5.4.1 从教师角度 | 第62页 |
5.4.2 从学生角度 | 第62-6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5-67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65页 |
6.2 研究的建议 | 第65页 |
6.3 研究的不足 | 第65-66页 |
6.4 创新之处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