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现有研究评析 | 第13-14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4页 |
四、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抗战时期《群众》周刊的概况 | 第16-24页 |
第一节 《群众》周刊的创刊背景 | 第16-18页 |
一、中国共产党具有丰富的办刊经验 | 第16-18页 |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与《群众》周刊创刊 | 第18页 |
第二节 《群众》周刊的内容与栏目 | 第18-21页 |
一、《群众》周刊的内容 | 第19-20页 |
二、《群众》周刊的栏目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群众》周刊的作者群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抗战初期《群众》周刊的文化宣传 | 第24-34页 |
第一节 揭露日军暴行,批驳文化侵略 | 第24-28页 |
一、揭露日军惨无人道的侵华暴行 | 第24-25页 |
二、批判摧残民族意识的文化侵略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批判错误理论和思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 第28-31页 |
一、批判错误理论思潮和行动 | 第28-29页 |
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宣传抗战初期文化工作的成就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抗战中期《群众》周刊的文化宣传 | 第34-53页 |
第一节 译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苏联革命斗争经验 | 第34-40页 |
一、纪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 第34-37页 |
二、宣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学习苏联革命斗争经验 | 第37-40页 |
第二节 占据理论高地,协助击退反共高潮 | 第40-49页 |
一、纪念孙中山先生,扛起三民主义大旗 | 第40-42页 |
二、与战国派进行论战,痛斥战国派思潮 | 第42-44页 |
三、批判汪精卫投降卖国行径,驳斥日本所谓“东亚民族主义” | 第44-49页 |
第三节 宣传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 第49-53页 |
第四章 抗战后期《群众》周刊的文化宣传 | 第53-68页 |
第一节 整风运动与《群众》周刊的革新改版 | 第53-57页 |
第二节 广泛开展理论研究与批判 | 第57-62页 |
一、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 | 第57-59页 |
二、关于日本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 第59-61页 |
三、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批判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宣传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成就 | 第62-68页 |
一、宣传边区教育事业的成就 | 第62-64页 |
二、宣传边区新闻事业的发展 | 第64页 |
三、宣传边区文艺的发展 | 第64-66页 |
四、宣传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群众》周刊文化宣传的特点、作用及经验 | 第68-81页 |
第一节 抗战时期《群众》周刊文化宣传的特点 | 第68-73页 |
一、《群众》周刊文化宣传方法上的特点 | 第68-71页 |
二、《群众》周刊文化宣传内容上的特点 | 第71-73页 |
第二节 抗战时期《群众》周刊文化宣传的作用 | 第73-78页 |
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第73-75页 |
二、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第75-77页 |
三、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在国统区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 第77-78页 |
第三节 《群众》周刊文化宣传的经验教训 | 第78-81页 |
一、必须牢固树立党刊姓党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 第78-79页 |
二、分清主次,把握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 第79页 |
三、根据形势发展采取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后记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