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非生物逆境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共表达网络构建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语表第10-11页
1 前言第11-20页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第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20页
        1.2.1 生物学网络第11-16页
        1.2.2 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第16-19页
        1.2.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30页
    2.1 主要硬件及软件第20页
    2.2 工具和数据库第20-21页
    2.3 数据来源第21-22页
    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22-23页
        2.4.1 基因芯片数据质量控制第22页
        2.4.2 计算基因芯片表达水平第22页
        2.4.3 鉴定差异表达基因第22-23页
        2.4.4 GO分类富集分析第23页
        2.4.5 差异表达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23页
    2.5 WGCNA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第23-30页
        2.5.1 网络构建的前提第24-26页
        2.5.2 构建共表达网络的具体步骤第26-29页
        2.5.3 基因模块与样本信息的关联第29-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54页
    3.1 基因芯片质量控制分析结果第30-31页
    3.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31页
    3.3 多逆境响应基因第31-33页
    3.4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第33-37页
        3.4.1 干旱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第33-34页
        3.4.2 低温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第34-35页
        3.4.3 高温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第35-36页
        3.4.4 盐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第36-37页
    3.5 差异表达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37-41页
        3.5.1 干旱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37-38页
        3.5.2 低温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38-39页
        3.5.3 高温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39-40页
        3.5.4 盐胁迫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40-41页
    3.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第41-54页
        3.6.1 干旱胁迫条件下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第41-45页
        3.6.2 低温胁迫条件下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第45-48页
        3.6.3 高温胁迫条件下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第48-51页
        3.6.4 盐胁迫条件下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第51-54页
4 讨论第54-58页
    4.1 水稻中的部分基因能够同时响应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第54-55页
    4.2 顺式作用元件GGAGKA可能在水稻响应非生物逆境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第55-56页
    4.3 对WGCNA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思考第56页
    4.4 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70页
附录第70-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CRISPR/Cas9技术改良水稻株高、抽穗期和品质相关性状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OsSAPK10调控水稻株高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