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鳞翅目害虫论文

黄刺蛾性信息素的鉴定、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估

摘要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7页
    1.1 昆虫性信息素生物学研究第11-13页
        1.1.1 昆虫性信息素腺体第11-12页
        1.1.2 性信息素的接收系统第12页
        1.1.3 昆虫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第12-13页
        1.1.4 鳞翅目昆虫生殖行为的生物学节律第13页
    1.2 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研究第13-19页
        1.2.1 性信息素的提取第13-16页
        1.2.2 昆虫性信息素的分离和化学结构鉴定第16-19页
    1.3 昆虫性信息素的变异研究第19-20页
        1.3.1 变异类型第19-20页
        1.3.2 变异机制第20页
    1.4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第20-23页
        1.4.1 预测预报第21-22页
        1.4.2 直接诱杀第22页
        1.4.3 干扰交配第22-23页
        1.4.4 配合其他方法防治害虫第23页
    1.5 刺蛾性信息素研究进展第23-24页
    1.6 黄刺蛾生物学特性第24-26页
        1.6.1 黄刺蛾的形态特征第24-25页
        1.6.2 生活史第25-26页
        1.6.3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第26页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参考文献第28-37页
第二章 黄刺蛾生殖行为节律第37-5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2.1.1 供试虫源第37页
        2.1.2 性腺提取物的制备第37页
        2.1.3 黄刺蛾生殖行为观察第37-38页
        2.1.4 林间诱捕试验第38页
        2.1.5 数据分析第38-3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9-46页
        2.2.1 黄刺蛾羽化行为及节律第39-41页
        2.2.2 黄刺蛾求偶行为及节律第41-43页
        2.2.3 风洞试验第43-45页
        2.2.4 黄刺蛾交配行为节律第45-46页
        2.2.5 林间诱捕试验第46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46-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第三章 黄刺蛾触角感受器的研究第53-6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3.1.1 供试虫源第53页
        3.1.2 扫描电镜样品的处理第53页
        3.1.3 统计方法第53-5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4-56页
        3.2.1 黄刺蛾触角的特征第54页
        3.2.2 黄刺蛾触角感器的类型与分布第54-56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第四章 黄刺蛾性信息素化学组分的结构鉴定第65-7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5-67页
        4.1.1 供试昆虫第65页
        4.1.2 性腺提取物的制备第65-66页
        4.1.3 标准化合物与试剂第66页
        4.1.4 性信息素的化学分析第66页
        4.1.5 风洞试验第66-67页
        4.1.6 性信息素成分的林间诱捕试验第67页
        4.1.7 数据分析第67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7-71页
        4.2.1 黄刺蛾性腺提取物的GC-EAD分析第67-69页
        4.2.2 标准化合物的风洞试验第69-71页
        4.2.3 性信息素组分的林间诱蛾试验第71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71-74页
    参考文献第74-75页
第五章 黄刺蛾性信息素的化学合成第75-9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5-82页
        5.1.1 反-8-癸烯-1-醇(E8-10:OH)的合成第75-79页
        5.1.2 顺-7,9-癸-烯-1-醇(Z7,9-10:OH)的制备第79-80页
        5.1.3 顺-9,11-十二碳二烯-1-醇(Z9,11-12:OH)的制备第80-8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2-88页
        5.2.1 合成产物的红外谱图分析第82-84页
        5.2.2 合成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第84-86页
        5.2.3 合成产物的质谱图分析第86-88页
    5.3 结论与讨论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1页
第六章 黄刺蛾性诱剂的林间诱蛾试验第91-101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1-92页
        6.1.1 供试昆虫第91页
        6.1.2 供试的化合物第91页
        6.1.3 诱芯配置与林间诱捕试验第91-92页
        6.1.4 数据分析第92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92-97页
        6.2.1 合成性信息素不同组分的林间诱蛾第92页
        6.2.2 不同组分合成性诱剂对黄刺蛾诱捕效果的影响第92-95页
        6.2.3 合成性信息素林间诱蛾的最佳剂量第95-96页
        6.2.4 不同类型诱捕器的林间诱蛾第96页
        6.2.5 不同高度悬挂诱捕器的林间诱蛾第96-97页
    6.3 结论与讨论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第七章 总结第101-103页
ABSTRACT第103-105页
致谢第107-109页
附录第109-110页
附件第110-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镰孢菌DNA条形码及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啶虫脒和氯吡嘧磺隆对斑马鱼联合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