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咪唑基配位聚合物导向多孔碳生成机理和氧还原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0 引言第11页
    1.1 氧还原反应第11-14页
        1.1.1 氧还原反应简介第11-12页
        1.1.2 氧还原催化剂第12-14页
    1.2 多孔碳材料简介第14-16页
    1.3 多孔碳材料制备方法第16-18页
        1.3.1 活化法第16页
        1.3.2 模板法第16-18页
    1.4 金属有机框架及其衍生的多孔碳材料第18-21页
        1.4.1 金属有机框架简介第18-19页
        1.4.2 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多孔碳材料第19-21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第23-26页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试剂第23-24页
        2.1.1 实验试剂第23-24页
        2.1.2 实验仪器第24页
    2.2 材料的物理表征第24-25页
        2.2.1 形貌分析第24页
        2.2.2 X射线衍射分析第24-25页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25页
        2.2.4 拉曼光谱分析第25页
        2.2.5 比表面及孔径分析第25页
    2.3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25-26页
        2.3.1 循环伏安与线性扫描伏安测试第25页
        2.3.2 交流阻抗测试第25-26页
第三章 咪唑基配位聚合物导向多孔碳孔形成机理研究第26-35页
    3.1 引言第26-27页
    3.2 实验部分第27-28页
        3.2.1 ZIF-8的制备和ZIF-8衍生的氮掺杂的多孔碳纳米颗粒的制备第27页
        3.2.2 无孔咪唑基配位聚合物及其衍生碳材料的制备第27页
        3.2.3 物理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7-28页
    3.3 分析与讨论第28-34页
        3.3.1 锌-咪唑基配位聚合物的物理表征第28-29页
        3.3.2 锌-咪唑基配位聚合物形成多孔碳过程研究第29-32页
        3.3.3 钻-咪唑基配位聚合物碳化过程分析及电化学性能表征第32-33页
        3.3.4 锌-咪唑基配位聚合物衍生的多孔碳电催化性能测试与分析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非金属杂原子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第35-52页
    4.1 引言第35-36页
    4.2 实验部分第36-37页
        4.2.1 氮掺杂的超薄碳纳米片网络的制备第36-37页
        4.2.2 氮掺杂的多孔碳纳米颗粒的制备第37页
        4.2.3 氮、硫共掺杂的超薄碳纳米片网络的制备第37页
        4.2.4 物理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7页
    4.3 分析与讨论第37-50页
        4.3.1 氮掺杂的超薄碳纳米片网络的物理表征第38-41页
        4.3.2 氮掺杂的超薄碳纳米片网络的电催化性能测试与分析第41-44页
        4.3.3 氮掺杂的超薄碳纳米片网络形成机理分析第44-48页
        4.3.4 氮、硫共掺杂的超薄碳纳米片网络的物理表征与电催化性能测试第48-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五章 碳化铁/氮掺杂的多孔碳制备及在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第52-61页
    5.1 引言第52-53页
    5.2 实验方法第53-54页
        5.2.1 Fe_3C@Fe-N-CNN的制备第53页
        5.2.2 Fe_3C@Fe-N-CNN的物理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3-5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4-59页
        5.3.1 Fe_3C@Fe-N-CNN的物理表征第54-57页
        5.3.2 Fe_3C@Fe-N-CNN的电催化氧还原性能与分析第57-59页
    5.4 小结第59-61页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4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有气体原子与硼、铍化合物和ⅥB族氧化物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M1-M2@C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2,2-联吡啶的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