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8-22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对社区服务的分类研究 | 第10页 |
2、社区服务的价值取向与地位研究 | 第10-11页 |
3、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研究 | 第11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对社区公共服务界定研究 | 第11-12页 |
2、对社区服务的定位及发展方向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14-15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页 |
(一)创新点 | 第15页 |
(二)不足 | 第15页 |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5-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二)抽样法 | 第16页 |
(三)个案分析法 | 第16-17页 |
七、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一)村改居社区 | 第17-18页 |
(二)公共服务 | 第18页 |
(三)社区公共服务 | 第18-20页 |
八、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二)多主体供给理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济宁市“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及分析 | 第22-32页 |
一、济宁市昭阳“村改居”社区概况及现状介绍 | 第22-30页 |
(一)社区概况 | 第22-23页 |
(二)调查访谈现状介绍 | 第23-30页 |
二、公共服务供给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一)、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单一 | 第30页 |
(二)、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弱化 | 第30-31页 |
(三)、社区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 第31页 |
(四)、非盈利组织发育不健全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经验与启示 | 第32-37页 |
一、国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 第32-34页 |
(一)美国-自治型供给模式 | 第32-33页 |
(二)新加坡-政府导向型供给模式 | 第33页 |
(三)英国社区照顾式供给模式 | 第33-34页 |
二、国内公共社区服务供给模式经验 | 第34-35页 |
(一)天津社区公共服务模式 | 第34-35页 |
(二)武汉社区公共服务模式 | 第35页 |
三、国内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经验借鉴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完善济宁市“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建议对策 | 第37-46页 |
一、明确服务主体职能角色定位 | 第37-39页 |
(一)明确政府在“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中的地位 | 第37-38页 |
(二)明确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 | 第38页 |
(三)明确非盈利组织的作用 | 第38页 |
(四)明确市场的作用 | 第38-39页 |
二、发展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网络 | 第39-43页 |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 第39-40页 |
1、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变。 | 第39-40页 |
2、实现供给方式多元化 | 第40页 |
(二)理顺社区内部职能关系 | 第40-41页 |
(三)大力发展非盈利组织 | 第41-42页 |
(四)培育居民参与意识 | 第42页 |
(五)扩大社区的供给渠道 | 第42-43页 |
三、推动社区各项服务保障机制 | 第43-46页 |
(一)保障资金顺畅 | 第43页 |
(二)加强社区人员素质建设 | 第43-44页 |
(三)完善信息沟通渠道 | 第44页 |
(四)科学评价服务机制 | 第44-45页 |
(五)健全的政策法规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5页 |
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