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路基论文

沪昆高铁路堑边坡岩溶化岩体力学特性及振动疲劳效应研究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9页
        1.2.1 岩溶区铁路线路地质问题及岩溶发育规律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2 岩溶区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3 岩质边坡岩体力学特性研究现状分析第22-24页
        1.2.4 岩体疲劳特性及损伤模型研究现状分析第24-26页
        1.2.5 列车振动荷载下的动态响应研究现状分析第26-29页
    1.3. 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研究的必要性第29-3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第31-35页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1.4.2 本文研究方法和思路第32-35页
第二章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及路堑边坡服役期孕险因素分析第35-51页
    2.1 概述第35-37页
    2.2 研究区路基段岩溶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分析第37-41页
        2.2.1 研究区岩溶地貌形态分布规律第38-40页
        2.2.2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分析第40-41页
    2.3 岩溶化路堑边坡的失稳破坏机制分析第41-44页
        2.3.1 岩质边坡结构面特性分析第41-42页
        2.3.2 岩质边坡失稳类型及特征分析第42-44页
    2.4 研究区岩质路堑边坡服役期孕险因素第44-49页
        2.4.1 岩溶水的溶蚀作用的影响第44-46页
        2.4.2 岩溶发育等地质因素的影响第46-48页
        2.4.3 列车振动荷载的影响第48-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岩溶区路堑边坡岩体变形特性研究第51-75页
    3.1 概述第51-52页
    3.2 岩质路堑边坡岩体结构面地质信息获取方法研究第52-63页
        3.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第52-53页
        3.2.2 点云数据的获取第53-54页
        3.2.3 点云数据的处理第54-55页
        3.2.4 点云数据的优化第55-58页
        3.2.5 结构面的识别第58-62页
        3.2.6 节理裂隙的统计分析第62-63页
    3.3 研究区岩质路堑边坡结构面地质信息获取分析第63-66页
        3.3.1 研究边坡点云数据的提取第63-64页
        3.3.2 坐标转化第64页
        3.3.3 节理裂隙、结构面的统计第64-65页
        3.3.4 潜在不稳定块体的分析第65-66页
    3.4 岩溶区岩体现场变形试验研究第66-73页
        3.4.1 承压板变形试验概述第66-67页
        3.4.2 矩形刚性承压板的J.Boussinesq解计算第67-68页
        3.4.3 矩形刚性承压板试验过程第68-71页
        3.4.4 承压板下岩体变形计算分析第71-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岩溶水对岩质路堑边坡岩体力学性质影响研究第75-103页
    4.1 概述第75-76页
    4.2 试验区及取样点概况第76-78页
        4.2.1 自然地理特征第76-77页
        4.2.2 地层岩性第77页
        4.2.3 水文地质特征第77-78页
    4.3 岩溶化岩体力学试验条件和方案第78-81页
        4.3.1 岩石试样的采集第78-79页
        4.3.2 试验设备及方法第79-81页
    4.4 饱水作用对岩溶化岩体力学性质及波速的影响第81-92页
        4.4.1 饱水作用对岩溶化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第81-85页
        4.4.2 饱水作用对岩溶化岩体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影响第85-87页
        4.4.3 饱水作用对岩溶化岩体波速的影响第87-90页
        4.4.4 基于声波波速的岩溶化岩体动力学参数研究第90-92页
    4.5 岩溶化岩体破裂过程的化学-应力耦合效应分析第92-99页
        4.5.1 研究区内水样分析特征第92-94页
        4.5.2 试验准备第94-95页
        4.5.3 化学溶液对不同岩溶发育状态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影响分析第95-97页
        4.5.4 化学溶液对岩石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影响第97-98页
        4.5.5 化学溶液作用下不同岩溶发育岩石的强度效应及机理分析第98-99页
    4.6 岩溶化岩体单轴抗压破坏形式规律研究第99-100页
    4.7 本章小结第100-103页
第五章 岩溶化岩体的疲劳损伤特性及损伤模型研究第103-135页
    5.1 概述第103-104页
    5.2 试验条件及方案第104-108页
        5.2.1 试验仪器及准备第104页
        5.2.2 疲劳试验的加载过程第104-105页
        5.2.3 岩溶化岩体疲劳破坏试验加载频率的确定第105-106页
        5.2.4 疲劳试验加载波形的确定第106-107页
        5.2.5 疲劳试验方案设计第107-108页
    5.3 岩溶化岩体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疲劳特性分析第108-115页
        5.3.1 上限应力比对岩石的疲劳特性的影响分析第108-110页
        5.3.2 疲劳加载过程中的“门槛值”分析第110-111页
        5.3.3 加载频率对岩石疲劳特性的影响分析第111-115页
    5.4 岩溶化岩体的疲劳特性和变形规律分析第115-125页
        5.4.1 不同岩溶发育程度下岩石轴向变形规律分析第115-118页
        5.4.2 饱水作用下疲劳特性的规律分析第118-120页
        5.4.3 疲劳破坏的极限变形规律分析第120-122页
        5.4.4 疲劳加载过程中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第122-125页
    5.5 岩质路堑边坡岩溶化岩体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研究第125-133页
        5.5.1 疲劳损伤的定义方法和理论第126-128页
        5.5.2 基于残余应变的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建立第128-133页
    5.6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第六章 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的岩质路堑边坡动态响应分析第135-155页
    6.1 概述第135-136页
    6.2 三维动力学有限元问题理论分析第136-141页
        6.2.1 三维有限元分析第136-140页
        6.2.2 动力学问题分析第140-141页
    6.3 疲劳累积损伤模型在岩质路堑边坡服役期中的应用第141-145页
        6.3.1 疲劳损伤模型下的岩质边坡疲劳寿命估算方法第142-143页
        6.3.2 基于岩石疲劳损伤的Abaqus二次开发研究第143-145页
    6.4 岩质路堑边坡动态响应有限元模型建立第145-149页
        6.4.1 岩质路堑边坡静力学模型建立第145-147页
        6.4.2 列车振动荷载加载第147-149页
    6.5 考虑疲劳损伤的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分析第149-153页
        6.5.1 岩质路堑边坡不同位置的动态响应第149-151页
        6.5.2 不同列车运行速度下的动态响应峰值变化规律第151-153页
    6.6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55-159页
    7.1 本文主要结论第155-156页
    7.2 研究的创新点第156-157页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1页
作者简历第171-17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参皂苷Rg1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帕金森病模型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特应性皮炎的外用中药的筛选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