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逆作法坑底工程桩工作性状的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差异沉降 | 第10-12页 |
1.2.2 围护结构设计 | 第12-15页 |
1.2.3 工程桩的工作性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坑开挖模型试验 | 第18-37页 |
2.1 模型试验几何相似比 | 第18页 |
2.2 模型试验的前期准备 | 第18-23页 |
2.2.1 模型箱 | 第18页 |
2.2.2 试验砂土 | 第18-19页 |
2.2.3 模型桩和挡土墙 | 第19-23页 |
2.3 数据采集 | 第23-24页 |
2.3.1 试验采集数据 | 第23页 |
2.3.2 数据采集系统 | 第23-24页 |
2.4 试验步骤 | 第24-25页 |
2.5 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5-36页 |
2.5.1 可视化结果 | 第25-29页 |
2.5.2 顺作法基坑开挖对坑下桩基础桩身弯矩的影响 | 第29-31页 |
2.5.3 逆作法基坑开挖对坑下桩基础桩身弯矩的影响 | 第31-33页 |
2.5.4 坑下桩长不同时桩身弯矩比较 | 第33-35页 |
2.5.5 不同开挖方法桩身弯矩比较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单桩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37-63页 |
3.1 Abaqus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37页 |
3.2 基坑开挖的有限元模拟和Abaqus实现 | 第37-42页 |
3.2.1 土体的本构模型和参数选取 | 第37-40页 |
3.2.2 有限元单元的选择 | 第40页 |
3.2.3 摩擦模型 | 第40-42页 |
3.3 单桩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42-48页 |
3.3.1 单桩有限元模拟工况 | 第42-43页 |
3.3.2 土体 | 第43-44页 |
3.3.3 工程桩、挡土墙及地下室楼板 | 第44-45页 |
3.3.4 模型间接触关系以及边界条件的建立 | 第45页 |
3.3.5 基坑开挖及地下室楼板生成模拟 | 第45-46页 |
3.3.6 网格划分 | 第46-47页 |
3.3.7 提交作业及数据采集 | 第47-48页 |
3.4 单桩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8-62页 |
3.4.1 不同类型桩的工作性状比较 | 第48-51页 |
3.4.2 改变基坑开挖宽度不同类型桩的工作性状比较 | 第51-55页 |
3.4.3 坑内土体注浆加固时不同类型桩的工作性状比较 | 第55-57页 |
3.4.4 分区开挖情况下不同类型桩的工作性状比较 | 第57-59页 |
3.4.5 上部楼层空间刚度对挡土墙侧移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6 支盘大小对支盘桩工作性状的影响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群桩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63-85页 |
4.1 群桩有限元模拟概述 | 第63-64页 |
4.2 群桩有限元模拟工况 | 第64页 |
4.3 土体、工程桩、挡土墙及地下室楼板 | 第64-65页 |
4.4 群桩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5-84页 |
4.4.1 桩顶回弹及差异回弹 | 第65-78页 |
4.4.2 桩和地下连续墙侧移 | 第78-82页 |
4.4.3 桩侧摩阻力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85页 |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A 模型试验桩身应变原始数据曲线 | 第92-96页 |
附录B 模型试验相关照片 | 第96-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