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碳酸盐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黄土-红黏土中碳酸盐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湖泊沉积物中碳酸盐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新生代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在学期间的工作经历及论文工作量 | 第17-19页 |
1.5.1 工作经历 | 第17-18页 |
1.5.2 论文工作量统计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4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状况 | 第19-21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4页 |
2.2.1 尖扎盆地新生代地层概况 | 第21-22页 |
2.2.2 尖扎盆地构造背景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盆地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化 | 第24-28页 |
3.1 尖扎盆地新生代地层序列 | 第24-25页 |
3.1.1 西宁群 | 第24页 |
3.1.2 贵德群 | 第24-25页 |
3.1.3 第四系 | 第25页 |
3.2 盆地沉积物物源分析 | 第25-26页 |
3.3 尖扎盆地沉积演化 | 第26-28页 |
3.3.1 渐新世末(29~21.2Ma)盆地形成初期 | 第26页 |
3.3.2 早中新世-晚中新世(20.8~7.8Ma)盆地发展期 | 第26-27页 |
3.3.3 早上新世(7.8~3.6Ma)盆地萎缩期 | 第27页 |
3.3.4 晚上新世(3.6~2.6Ma)盆地消亡期 | 第27页 |
3.3.5 第四纪山间盆地形成和河流阶地发育期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研究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4.1 研究剖面概况 | 第2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4.2.1 碳酸盐含量分析法 | 第28-30页 |
4.2.2 粒度测试方法 | 第30-31页 |
4.2.3 磁化率测定法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 第32-39页 |
5.1 岩性分析 | 第32-34页 |
5.2 粒度分析 | 第34-39页 |
5.2.1 粒度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5.2.2 粒度参数 | 第36-37页 |
5.2.3 判别分析 | 第37-39页 |
第六章 尖扎盆地加让剖面沉积时的古气候环境 | 第39-48页 |
6.1 气候代用指标的选取 | 第39-41页 |
6.1.1 碳酸盐含量 | 第39-40页 |
6.1.2 磁化率 | 第40-41页 |
6.1.3 粒度 | 第41页 |
6.2 尖扎盆地加让剖面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反映的古环境意义 | 第41-48页 |
6.2.1 方解石含量反映夏季风演化 | 第42-45页 |
6.2.2 白云石含量反映源区环境变化 | 第45-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48页 |
存在问题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