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输配电有效资产评估及计量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2.1 利用效率评估指标的选取依据 | 第19-21页 |
2.1.1 “资产效率”一般概念 | 第19-20页 |
2.1.2 电网利用效率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2.2 资产成本计量理论 | 第21-22页 |
2.2.1 权责发生制原则 | 第21页 |
2.2.2 成本配比原则 | 第21-22页 |
2.2.3 效益原则 | 第22页 |
2.3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22-24页 |
2.3.1 熵值法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输配电有效资产政策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8页 |
3.1 输配电有效资产与电网企业资产的划分 | 第24-25页 |
3.1.1 输配电有效资产与电网企业资产的异同 | 第24页 |
3.1.2 输配电有效资产与电网企业资产的关系 | 第24-25页 |
3.2 输配电有效资产的政策对比及分析 | 第25-29页 |
3.2.1 输配电有效资产核定的相关政策 | 第25-28页 |
3.2.2 输配电有效资产相关政策分析 | 第28-29页 |
3.3 影响有效资产计量的因素 | 第29-32页 |
3.3.1 环境及经济因素 | 第29-30页 |
3.3.2 用电密度 | 第30页 |
3.3.3 信息不对称 | 第30-32页 |
3.4 境外基本做法及启示 | 第32-38页 |
3.4.1 有效资产范围的界定 | 第32-34页 |
3.4.2 有效资产价值的核定方法 | 第34-38页 |
第四章 基于利用效率的有效资产核算办法 | 第38-62页 |
4.1 有效资产利用效率评估 | 第38-45页 |
4.1.1 评估有效资产利用效率的重要性 | 第38-39页 |
4.1.2 利用效率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9-40页 |
4.1.3 利用效率评估的指标 | 第40-44页 |
4.1.4 熵值法应用过程 | 第44-45页 |
4.2 基于利用效率的有效资产计量机制设计 | 第45-47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47-62页 |
4.3.1 A省电力公司现有资产利用效率情况 | 第48-52页 |
4.3.2 使用利用效率评估有效资产对A省电力公司输配电价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3 A省电力公司有效资产实际利用效率计算结果 | 第53-57页 |
4.3.4 有效资产计量机制基数调整 | 第57-62页 |
第五章 政策影响及相关政策建议 | 第62-67页 |
5.1 对输配电价改革的政策影响 | 第62-64页 |
5.1.1 对经营模式的影响 | 第62页 |
5.1.2 对资产管理的影响 | 第62-63页 |
5.1.3 对电网投资的影响 | 第63-64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64-67页 |
5.2.1 制定有效资产管理财务政策和管理制度 | 第64-65页 |
5.2.2 提高输配电有效资产比重、电网建设综合效益及资产效率 | 第65-66页 |
5.2.3 建立与新增有效资产监管配套的考核标准与激励机制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