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麻昭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分析 | 第17-40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页 |
2.2 互通式立交安全特性调查 | 第17-19页 |
2.2.1 调查目的 | 第17-18页 |
2.2.2 调查内容 | 第18-19页 |
2.3 互通式立交运行速度特性分析 | 第19-22页 |
2.3.1 主线速度特性 | 第19-20页 |
2.3.2 匝道速度特性 | 第20-22页 |
2.4 互通式立交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第22-31页 |
2.4.1 事故特征分析 | 第22-29页 |
2.4.2 事故成因分析 | 第29-31页 |
2.5 互通式立交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6页 |
2.5.1 驾驶员因素 | 第31-32页 |
2.5.2 车辆因素 | 第32-33页 |
2.5.3 道路条件因素 | 第33-35页 |
2.5.4 环境因素 | 第35-36页 |
2.6 互通式立交安全状况分析 | 第36-3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与标准体系构建 | 第40-53页 |
3.1 评价目的和原则 | 第40-41页 |
3.1.1 评价目的 | 第40页 |
3.1.2 评价原则 | 第40-41页 |
3.2 安全性评价指标选取 | 第41-47页 |
3.2.1 评价指标选取 | 第41-44页 |
3.2.2 评价标准确定 | 第44-47页 |
3.3 安全性评价体系构建 | 第47-51页 |
3.3.1 评价方法选取 | 第47页 |
3.3.2 评价方法介绍 | 第47-50页 |
3.3.3 安全等级划分 | 第50-51页 |
3.4 匝道安全水平标准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基于Carsim的仿真模型构建方法 | 第53-60页 |
4.1 Carsim软件功能 | 第53-54页 |
4.2 仿真模型构建 | 第54-58页 |
4.2.1 车辆仿真模型 | 第54-55页 |
4.2.2 驾驶员仿真模型 | 第55-56页 |
4.2.3 道路仿真模型 | 第56-58页 |
4.3 仿真运行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麻昭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 | 第60-80页 |
5.1 仿真试验设计 | 第60页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0-75页 |
5.2.1 直连式右转出口匝道 | 第60-64页 |
5.2.2 半直连式左转出口匝道 | 第64-68页 |
5.2.3 环形出口匝道 | 第68-72页 |
5.2.4 环形入口匝道 | 第72-75页 |
5.3 安全保障措施 | 第75-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附录 | 第88-104页 |
附录1:大关互通式立交事故原始数据 | 第88-90页 |
附录2:悦墨互通式立交事故原始数据 | 第90-91页 |
附录3:上高桥互通式立交事故原始数据 | 第91-95页 |
附录4:靖安互通式立交事故原始数据 | 第95-97页 |
附录5:昭通北互通式立交事故原始数据 | 第97-100页 |
附录6:昭通互通式立交事故原始数据 | 第100-102页 |
附录7:昭通南互通式立交事故原始数据 | 第102-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