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特性及处理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三元复合驱作用机理 | 第9-10页 |
1.1.1 碱作用机理 | 第9页 |
1.1.2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 第9-10页 |
1.1.3 聚合物作用机理 | 第10页 |
1.2 三元复合驱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第13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特性研究 | 第15-28页 |
2.1 采出液乳化程度 | 第15-17页 |
2.1.1 乳状液的形成 | 第15页 |
2.1.2 取样分析 | 第15-17页 |
2.2 油水界面张力 | 第17-20页 |
2.2.1 界面张力测定原理及步骤 | 第18页 |
2.2.2 取样分析 | 第18-20页 |
2.3 油水界面强度 | 第20-23页 |
2.3.1 界面流变仪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2.3.2 取样分析 | 第21-23页 |
2.4 采出液扩散双电层Zeta电位 | 第23-28页 |
第三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杂质分析 | 第28-47页 |
3.1 悬浮杂质含量测定 | 第28-30页 |
3.1.1 2016年3月25日取样分析 | 第28-29页 |
3.1.2 2016年6月10日取样分析 | 第29-30页 |
3.1.3 2016年7月2日取样分析 | 第30页 |
3.2 悬浮固体粒径分布 | 第30-37页 |
3.2.1 2016年3月25日取样分析 | 第30-33页 |
3.2.2 2016年6月10日取样分析 | 第33-35页 |
3.2.3 2016年7月2日取样分析 | 第35-37页 |
3.3 污水含油量确定 | 第37-39页 |
3.3.1 2016年3月25日取样分析 | 第38页 |
3.3.2 2016年6月10日取样分析 | 第38页 |
3.3.3 2016年7月2日取样分析 | 第38-39页 |
3.4 油珠粒径分布 | 第39-45页 |
3.4.1 2016年3月25日取样分析 | 第39-41页 |
3.4.2 2016年6月10日取样分析 | 第41-43页 |
3.4.3 2016年7月2日取样分析 | 第43-45页 |
3.5 分析 | 第45-47页 |
3.5.1 温度对悬浮固体粒度分布影响 | 第45页 |
3.5.2 破乳剂对悬浮固体粒度分布影响 | 第45页 |
3.5.3 破乳剂浓度对悬浮固体粒度分布影响 | 第45页 |
3.5.4 温度对油珠粒度分布影响 | 第45-46页 |
3.5.5 破乳剂对油珠粒度分布影响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破乳剂筛选 | 第47-65页 |
4.1 2016年3月25日取样分析 | 第47-54页 |
4.2 2016年6月10日取样分析 | 第54-59页 |
4.3 2016年7月2日取样分析 | 第59-65页 |
第五章 弱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电脱特性研究 | 第65-86页 |
5.1 电导率测定 | 第65-67页 |
5.1.1 2016年3月25日取样分析 | 第65-66页 |
5.1.2 2016年6月10日取样分析 | 第66-67页 |
5.1.3 2016年7月2日取样分析 | 第67页 |
5.1.4 电导率测定结果分析 | 第67页 |
5.2 电流电压测试 | 第67-83页 |
5.2.1 2016年3月25日取样电流电压测试 | 第68-70页 |
5.2.2 2016年6月10日取样电流电压测试 | 第70-76页 |
5.2.3 2016年7月2日取样电流电压测试 | 第76-82页 |
5.2.4 电流电压测试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5.3 电泳特性分析 | 第83-84页 |
5.4 击穿场强特性分析 | 第84-86页 |
5.4.1 击穿场强理论分析 | 第84页 |
5.4.2 击穿场强测试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附录A 悬浮固体粒径分布数据表 | 第92-94页 |
附录B 油珠粒径分布数据表 | 第94-97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