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二、“危险方法”认定混乱的成因分析 | 第12-19页 |
(一)立法本身的原因 | 第12-14页 |
(二)司法实务中存在的误区 | 第14-19页 |
1.对“公共安全”的界定不当 | 第16-17页 |
2.认定“危险方法”的参考标准过于片面 | 第17页 |
3.公共舆论的影响 | 第17-19页 |
三、“危险方法”的认定 | 第19-32页 |
(一)理论基础:从危险犯说起 | 第19-21页 |
1.本罪是具体危险犯 | 第19-20页 |
2.第114条与第115条第1款是未遂犯与既遂犯的关系 | 第20-21页 |
(二)认定前提:“公共安全”的界定 | 第21-27页 |
1.“公共”的内涵 | 第22-24页 |
2.“安全”的内涵 | 第24-27页 |
(三)具体展开:“危险方法”的判断标准 | 第27-32页 |
1.引起具体的危险状态 | 第27-28页 |
2.具有危险相当性 | 第28-32页 |
四、典型情形的认定 | 第32-42页 |
(一)故意传播非典型肺炎病毒或者艾滋病病毒的情形 | 第32-34页 |
1.典型案例 | 第32-33页 |
2.故意传播非典型肺炎病毒的行为和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行为应区别看待·· | 第33-34页 |
(二)“驾车碰瓷”的情形 | 第34-37页 |
1.典型案例 | 第34-35页 |
2.学界对于“驾车碰瓷”行为定性的不同观点 | 第35-36页 |
3.“驾车碰瓷”行为是否属于“危险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 第36-37页 |
(三)生产、销售危害食品安全的添加剂的情形 | 第37-39页 |
1.典型案例 | 第37页 |
2.生产、销售危害食品安全的添加剂的行为不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第37-39页 |
(四)无差别伤人的情形 | 第39-42页 |
1.典型案例 | 第39页 |
2.无差别伤人行为侵犯的法益并非“公共安全”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