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腐蚀的控制与防护论文--金属表面防护技术论文

水下超疏油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表面润湿性第11-12页
        1.2.1 接触角第11页
        1.2.2 滚动角第11-12页
    1.3 水下超疏油理论基础第12-14页
        1.3.1 不同界面的Young’s方程第12-13页
        1.3.2 Wenzel方程第13页
        1.3.3 Cassie-Boxter模型第13-14页
    1.4 水下超疏油表面的制备第14-19页
        1.4.1 一步涂装法第14-15页
        1.4.2 水热法第15-16页
        1.4.3 层层自组装法第16页
        1.4.4 刻蚀法第16-17页
        1.4.5 表面聚合法第17页
        1.4.6 模板法第17-18页
        1.4.7 其他方法第18-19页
    1.5 水下超疏油表面的应用第19-21页
        1.5.1 油滴操控第19页
        1.5.2 油水分离第19-20页
        1.5.3 抗生物黏附第20页
        1.5.4 防污涂层第20-21页
        1.5.5 石油运输第21页
        1.5.6 智能设备第21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1-23页
        1.6.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1-22页
        1.6.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P(NIPAm-co-TMSPMA)/SiO_2的制备及性能第23-40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实验部分第23-28页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3-24页
        2.2.2 实验原理第24-25页
        2.2.3 P(NIPAm-co-TMSPMA)/SiO_2涂层的制备第25-26页
        2.2.4 表征第26-2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8-38页
        2.3.1 P(NIPAm-co-TMSPMA)/SiO_2红外光谱第28页
        2.3.2 ~1H核磁表征第28-29页
        2.3.3 P(NIPAm-co-TMSPMA)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第29-31页
        2.3.4 P(NIPAm-co-TMSPMA)分子量测定第31-32页
        2.3.5 P(NIPAm-co-TMSPMA)热重分析第32页
        2.3.6 P(NIPAm-co-TMSPMA)/SiO_2涂层表观形貌第32-33页
        2.3.7 P(NIPAm-co-TMSPMA)/SiO_2涂层润湿性第33-36页
        2.3.8 P(NIPAm-co-TMSPMA)/SiO_2涂层对水下油粘附力第36-37页
        2.3.9 抗蛋白质吸附实验第37-38页
    2.4 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P(CBMAE-co-TMSPMA)/SiO_2的制备及性能第40-58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实验部分第40-44页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40-41页
        3.2.2 实验原理第41-42页
        3.2.3 P(CBMAE-co-TMSPMA)/SiO_2涂层的制备第42页
        3.2.4 表征第42-4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4-56页
        3.3.1 FTIR分析第44-45页
        3.3.2 P(CBMAE-co-TMSPMA)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第45-47页
        3.3.3 P(CBMAE-co-TMSPMA)的分子量测定第47-48页
        3.3.4 P(CBMAE-co-TMSPMA)热重分析第48-49页
        3.3.5 P(CBMAE-co-TMSPMA)/SiO_2涂层表面形貌第49-50页
        3.3.6 P(CBMAE-co-TMSPMA)/SiO_2涂层表面润湿性第50-54页
        3.3.7 P(CBMAE-co-TMSPMA)/SiO_2表面粘附力第54-55页
        3.3.8 抗菌黏附性能分析第55-56页
        3.3.9 抗血小板黏附性能分析第56页
    3.4 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P(CBMAE)/PDA共沉积筛网的制备及性能第58-72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实验部分第58-60页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8-59页
        4.2.2 聚多巴胺形成机理第59页
        4.2.3 P(CBMAE)/PDA共沉积筛网的制备第59-60页
        4.2.4 表征第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70页
        4.3.1 FITR表征第60-61页
        4.3.2 P(CBMAE)分子量测定第61页
        4.3.3 P(CBMAE)/PDA共沉积筛网沉积密度第61-62页
        4.3.4 P(CBMAE)/PDA热重分析第62-63页
        4.3.5 P(CBMAE)/PDA共沉积筛网SEM第63-65页
        4.3.6 P(CBMAE)/PDA共沉积筛网的水下疏油性第65-66页
        4.3.7 P(CBMAE)/PDA共沉积筛网的表面粘附力第66-67页
        4.3.8 P(CBMAE)/PDA共沉积筛网的溶液稳定性测试第67-68页
        4.3.9 P(CBMAE)/PDA共沉积筛网的机械稳定性能测试第68-69页
        4.3.10 P(CBMAE)/PDA共沉积筛网的油水分离实验第69-70页
    4.4 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第72-75页
    5.1 主要结论第72-74页
    5.2 创新第74页
    5.3 后续工作建议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混合NSGA2的混流装配线设施规划与布局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EBSD技术的P91钢蠕变行为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