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3-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1.3 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2.2 主要理论 | 第22-28页 |
2.2.1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2 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24-28页 |
第三章 S市节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现状 | 第28-35页 |
3.1 S市节能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2 S市节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现状 | 第28-30页 |
3.3 S市节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3.1 静态维度——绩效评价体系本身的不足 | 第31-32页 |
3.3.2 动态维度——绩效评价过程的不足 | 第32-33页 |
3.4 将平衡计分卡运用到S市节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5页 |
3.4.1 平衡思想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求相统一 | 第33页 |
3.4.2 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 第33页 |
3.4.3 体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公共性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S市节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5-44页 |
4.1 平衡计分卡在节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的原则 | 第35-36页 |
4.2 平衡计分卡在S市节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的模型修正 | 第36-38页 |
4.2.1 模型修正的原因 | 第36-37页 |
4.2.2 模型的修正 | 第37-38页 |
4.3 S市节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 | 第38-44页 |
4.3.1 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38-39页 |
4.3.2 公众维度的指标设置 | 第39-40页 |
4.3.3 财务维度的指标设置 | 第40-41页 |
4.3.4 可持续发展维度的指标设置 | 第41页 |
4.3.5 内部流程维度的指标设置 | 第41-42页 |
4.3.6 公共管理维度的指标设置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新评价体系在S市2016年节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 第44-59页 |
5.1 S市节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过程 | 第44-50页 |
5.1.1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44-47页 |
5.1.2 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 第47-49页 |
5.1.3 评价指标的加权得分 | 第49-50页 |
5.2 新评价体系绩效评价的结论 | 第50-53页 |
5.3 新评价体系与原有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53-57页 |
5.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 第53-55页 |
5.3.2 绩效评价结果比较 | 第55-57页 |
5.4 运用平衡计分卡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57-59页 |
5.4.1 科学设置平衡计分卡的维度 | 第57页 |
5.4.2 依据项目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 第57-58页 |
5.4.3 有针对性的选取评价指标 | 第58页 |
5.4.4 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