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偏见的内涵 | 第10-12页 |
1.1.1 偏见的论述 | 第10-11页 |
1.1.2 外显和内隐偏见 | 第11-12页 |
1.2 偏见的干预研究—群际接触理论 | 第12-14页 |
1.2.1 接触理论的趋势 | 第12-13页 |
1.2.2 拓展接触 | 第13-14页 |
1.3 想象接触 | 第14-17页 |
1.3.1 想象的社会影响 | 第14-15页 |
1.3.2 想象群际接触的理论 | 第15-16页 |
1.3.3 想象接触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特质焦虑 | 第17-18页 |
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假设 | 第18-22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19-20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2.4.2 实际意义 | 第21-22页 |
3 实验1想象接触下不同特质焦虑水平大学生对艾滋群体内隐偏见的影响 | 第22-29页 |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2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3.2.1 实验设计 | 第22页 |
3.2.2 实验对象 | 第22-23页 |
3.2.3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3.2.3.1 想象接触材料 | 第23页 |
3.2.3.2 内隐偏见的测量 | 第23-25页 |
3.2.4 实验步骤 | 第25页 |
3.2.5 整理数据 | 第25-2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6-29页 |
3.3.1 D分数描述性统计 | 第26页 |
3.3.2 D分数方差分析 | 第26-27页 |
3.3.3 交互作用分析图 | 第27-28页 |
3.3.4 讨论 | 第28-29页 |
4 实验2想象接触对象下不同特质焦虑水平大学生对艾滋群体内隐偏见的影响 | 第29-35页 |
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2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4.2.2 实验对象 | 第30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4.2.3.1 想象接触材料 | 第30页 |
4.2.3.2 内隐偏见的测量 | 第30页 |
4.2.4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4.2.5 整理数据 | 第3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1-35页 |
4.3.1 D分数描述性统计 | 第31-32页 |
4.3.2. D分数方差分析 | 第32-33页 |
4.3.3 交互作用图 | 第33页 |
4.3.4 讨论 | 第33-35页 |
5 总讨论 | 第35-38页 |
5.1 实验一讨论 | 第35-36页 |
5.2 实验二讨论 | 第36-38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38-4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38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38-39页 |
6.2.1 个体差异的局限 | 第38-39页 |
6.2.2 想象接触时效的局限 | 第39页 |
6.3 展望 | 第39-41页 |
6.3.1 个体差异对想象接触的作用 | 第39页 |
6.3.2 想象的时效 | 第39-40页 |
6.3.3 区分与整合想象,拓展,实际接触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