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果胶低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低聚糖的介绍 | 第12-13页 |
1.2.2 功能性低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3-15页 |
1.2.3 功能性低聚糖的生理活性 | 第15-18页 |
1.3 果胶低聚糖(POS)的来源 | 第18-19页 |
1.3.1 天然植物中提取 | 第18页 |
1.3.2 酶法合成 | 第18页 |
1.3.3 酶降解法 | 第18-19页 |
1.4 果胶低聚糖的理化性质 | 第19页 |
1.5 果胶低聚糖的益生活性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6 功能性低聚糖的作用 | 第20页 |
1.7 双歧杆菌的代谢途径和生理功能 | 第20-21页 |
1.7.1 双歧杆菌的代谢 | 第20页 |
1.7.2 双歧杆菌的生理功能 | 第20-21页 |
1.8 双歧杆菌的影响因素 | 第21页 |
1.8.1 温度 | 第21页 |
1.8.2 胆盐 | 第21页 |
1.8.3 氧气 | 第21页 |
1.9 微胶囊技术 | 第21-23页 |
1.9.1 微胶囊技术简介 | 第21-22页 |
1.9.2 制备微胶囊 | 第22页 |
1.9.3 微胶囊的优点 | 第22-23页 |
1.10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10.1 选题背景 | 第23页 |
1.10.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果胶脱酯化 | 第24-28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高酯果胶脱酯实验 | 第24-25页 |
2.3.2 滴定法测定果胶的酯化度 | 第25页 |
2.3.3 测定果胶的特性粘度 | 第25页 |
2.3.4 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4.1 果胶酯化度(DE值)变化 | 第26页 |
2.4.2 果胶特性粘度分析 | 第26-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果胶低聚糖的制备和分离纯化 | 第28-45页 |
3.1 前言 | 第28页 |
3.2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8-29页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3.3.1 制备果胶低聚糖 | 第29-30页 |
3.3.2 酶解实验 | 第30-31页 |
3.3.3 超滤实验 | 第31-32页 |
3.4 测定果胶低聚糖的理化性质 | 第32-33页 |
3.4.1 测定酯化度(DE) | 第32页 |
3.4.2 测定透光率 | 第32-33页 |
3.4.3 测定水分含量 | 第33页 |
3.4.4 测定灰分含量 | 第33页 |
3.4.5 测定特性粘度[η] | 第33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3.5.1 酶浓度对低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2 底物浓度对低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3 反应温度对低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5页 |
3.5.4 pH对低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5 反应时间对低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6 响应面分析 | 第37-42页 |
3.5.7 确定超滤条件 | 第42-44页 |
3.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果胶低聚糖体外增殖双歧杆菌的研究 | 第45-51页 |
4.1 前言 | 第45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5-4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3.1 培养基 | 第46页 |
4.3.2 双歧杆菌的培养 | 第46页 |
4.3.3 发酵性质的研究 | 第46-47页 |
4.3.4 果胶低聚糖增殖青春双歧杆菌 | 第4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4.4.1 培养青春双歧杆菌发酵液pH和生长曲线图 | 第47-48页 |
4.4.2 青春双歧杆菌还原糖消耗曲线 | 第48-49页 |
4.4.3 果胶及果胶低聚糖对青春双歧杆菌的增殖影响 | 第49页 |
4.4.4 青春双歧杆菌发酵48h的pI值 | 第49-50页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双歧杆菌微胶囊的制备 | 第51-60页 |
5.1 前言 | 第51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51-52页 |
5.2.1 原材料 | 第51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51页 |
5.2.3 实验设备 | 第51-52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5.3.1 培养基 | 第52页 |
5.3.2 制备菌悬液 | 第52页 |
5.3.3 微胶囊包埋 | 第52-53页 |
5.3.4 计算微胶囊制剂存活率 | 第53页 |
5.3.5 微胶囊的质量评定 | 第53-54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5.4.1 微胶囊单一保护剂的选择 | 第54-56页 |
5.4.2 微胶囊混合保护剂的正交实验 | 第56-57页 |
5.4.3 微胶囊的质量评定 | 第57-59页 |
5.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