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离子型铱(Ⅲ)配合物磷光探针的合成及金属铜离子的检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化学传感器的概述第12-14页
    1.3 改变荧光信号的机制第14-16页
    1.4 用化学传感器可视化金属离子的发展史第16-18页
    1.5 检测金属离子的意义第18-20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2 磷光探针[Ir(~1L)_2(bp-DPA)]PF_6的合成及Cu~(2+)的检测第21-35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实验部分第21-22页
        2.2.1 实验所用的仪器第21-22页
        2.2.2 实验所用的试剂第22页
    2.3 合成步骤第22-2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4-34页
        2.4.1 热重分析(TG)第24页
        2.4.2 [Ir(~1L)_2(bp-DPA)]PF_6的光物理性质第24-26页
        2.4.3 选择第26页
        2.4.4 滴定第26-27页
        2.4.5 配位比第27-28页
        2.4.6 检出限第28-29页
        2.4.7 结合常数第29页
        2.4.8 竞争第29-30页
        2.4.9 返滴定第30-31页
        2.4.10 [Ir(~1L)_2(bp-DPA)]PF_6检测Cu~(2+)的机制第31-32页
        2.4.11 pH对[Ir(~1L)_2(bp-DPA)]PF_6识别Cu~(2+)的影响第32页
        2.4.12 细胞毒性第32-33页
        2.4.13 细胞成像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磷光探针[Ir(~2L)_2(bp-DPA)]PF_6的合成及Cu~(2+)的检测第35-49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实验部分第35-36页
        3.2.1 实验所用的仪器第35-36页
        3.2.2 实验所用的试剂第36页
    3.3 合成步骤第36-3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8-48页
        3.4.1 热重分析(TG)第38-39页
        3.4.2 [Ir(~2L)_2(bp-DPA)]PF_6的光物理性质第39-40页
        3.4.3 选择第40-41页
        3.4.4 滴定第41-42页
        3.4.5 配位比第42页
        3.4.6 检出限第42-43页
        3.4.7 结合常数第43页
        3.4.8 竞争第43-44页
        3.4.9 返滴定第44-45页
        3.4.10 [Ir(~2L)_2(bp-DPA)]PF_6检测Cu~(2+)的机制第45-46页
        3.4.11 pH对[Ir(~2L)_2(bp-DPA)]PF_6识别Cu~(2+)的影响第46页
        3.4.12 细胞毒性第46-47页
        3.4.13 细胞成像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4 磷光探针[Ir(~3L)_2(bp-DPA)]PF_6的合成及Cu~(2+)的检测第49-62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实验部分第49-50页
        4.2.1 实验所用的仪器第49页
        4.2.2 实验所用的试剂第49-50页
    4.3 合成步骤第50-51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1-61页
        4.4.1 热重分析(TG)第51页
        4.4.2 [Ir(~3L)_2(bp-DPA)]PF_6的光物理性质第51-52页
        4.4.3 选择第52-53页
        4.4.4 滴定第53-54页
        4.4.5 配位比第54-55页
        4.4.6 检出限第55页
        4.4.7 结合常数第55-56页
        4.4.8 竞争第56-57页
        4.4.9 返滴定第57页
        4.4.10 [Ir(~3L)_2(bp-DPA)]PF_6检测Cu~(2+)的机制第57-58页
        4.4.11 pH对[Ir(~3L)_2(bp-DPA)]PF_6识别Cu~(2+)的影响第58-59页
        4.4.12 细胞毒性第59-60页
        4.4.13 活细胞成像第60-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附录第68-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苯胺—共轭桥—绕丹宁类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下一篇:铜催化的“醛—炔—胺”三组分偶联(A3偶联)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