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21页 |
1.1.1 传统化疗与纳米技术 | 第16-18页 |
1.1.2 光热治疗与光热纳米材料 | 第18-19页 |
1.1.3 光热纳米材料用于热化疗和多模式成像 | 第19-21页 |
1.2 光热纳米材料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21-32页 |
1.2.1 非铋基光热纳米材料 | 第21-27页 |
1.2.2 铋基光热纳米材料 | 第27-30页 |
1.2.3 光热纳米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2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4-52页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4-3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1.3 实验细胞株和荷瘤小鼠 | 第36-37页 |
2.2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37-40页 |
2.2.1 多功能Bi_2Se_3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2 多孔海绵状Bi_2Se_3纳米球的制备及载药实验 | 第38-39页 |
2.2.3 聚乙二醇修饰的Bi纳米晶的制备 | 第39页 |
2.2.4 牛血清白蛋白修饰的多孔Bi纳米球的制备及载药实验 | 第39-40页 |
2.3 纳米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40-52页 |
2.3.1 基本表征方法 | 第40-41页 |
2.3.2 多功能Bi_2Se_3纳米复合物的性能测试 | 第41-44页 |
2.3.3 多孔海绵状Bi_2Se_3纳米球的性能测试 | 第44-47页 |
2.3.4 聚乙二醇修饰的Bi纳米晶的性能测试 | 第47-49页 |
2.3.5 牛血清白蛋白修饰的多孔Bi纳米球的性能测试 | 第49-52页 |
第3章 Bi_2Se_3纳米复合物的肿瘤成像与热化疗研究 | 第52-78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Bi_2Se_3@PDA/DOX/HSA的制备与表征 | 第53-58页 |
3.3 光热转换性能测试 | 第58-60页 |
3.4 红外热成像和CT成像测试 | 第60-63页 |
3.5 药物释放性质与体外化疗效果评估 | 第63-68页 |
3.5.1 药物释放性质研究 | 第63-64页 |
3.5.2 细胞内药物输送研究 | 第64-66页 |
3.5.3 体外化疗效果评估 | 第66-68页 |
3.6 体外光热杀伤及热化疗效果评估 | 第68-71页 |
3.7 体内血液循环及分布与肿瘤抑制效果评估 | 第71-74页 |
3.7.1 体内血液循环和分布研究 | 第71-72页 |
3.7.2 体内肿瘤抑制效果评估 | 第72-74页 |
3.8 体内材料毒性评估 | 第74-7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多孔Bi_2Se_3纳米球的多模式成像与热化疗研究 | 第78-103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Bi_2Se_3 NSS的制备与表征 | 第79-82页 |
4.3 光热转换性能测试 | 第82-85页 |
4.4 细胞摄取与细胞相容性测试 | 第85-86页 |
4.5 体外红外热成像与光热杀伤效果评估 | 第86-89页 |
4.5.1 体外红外热成像 | 第86-87页 |
4.5.2 体外光热杀伤效果评估 | 第87-89页 |
4.6 体内外CT成像和光声成像测试 | 第89-91页 |
4.7 体内血液循环及分布与光热抑制肿瘤效果评估 | 第91-93页 |
4.7.1 体内血液循环和分布研究 | 第91-92页 |
4.7.2 体内光热抑制肿瘤效果评估 | 第92-93页 |
4.8 药物装载与细胞内药物输送研究 | 第93-96页 |
4.8.1 药物装载 | 第93-94页 |
4.8.2 药物释放性质研究 | 第94-95页 |
4.8.3 细胞内药物输送 | 第95-96页 |
4.9 体内外热化疗效果评估 | 第96-99页 |
4.9.1 体外热化疗 | 第96-97页 |
4.9.2 体内热化疗 | 第97-99页 |
4.10 体内材料毒性评估 | 第99-100页 |
4.11 方法拓展 | 第100-101页 |
4.12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Bi-PEG纳米晶的多模式成像与光热治疗研究 | 第103-124页 |
5.1 引言 | 第103页 |
5.2 Bi-PEG NCs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3-108页 |
5.3 光热转换性能测试 | 第108-110页 |
5.4 细胞摄取与细胞相容性测试 | 第110-111页 |
5.5 体外红外热成像与光热杀伤效果评估 | 第111-113页 |
5.5.1 体外红外热成像 | 第111-112页 |
5.5.2 体外光热杀伤效果 | 第112-113页 |
5.6 体内外CT成像和光声成像测试 | 第113-118页 |
5.7 体内血液循环及分布与光热抑制肿瘤效果评估 | 第118-121页 |
5.7.1 体内血液循环和分布研究 | 第118页 |
5.7.2 体内光热抑制肿瘤效果评估 | 第118-121页 |
5.8 体内材料毒性评估 | 第121-122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6章 多孔树莓状Bi-BSA纳米球的肿瘤热化疗研究 | 第124-145页 |
6.1 引言 | 第124-125页 |
6.2 Bi-BSA NRs的制备与表征 | 第125-129页 |
6.3 光热转换性能测试 | 第129-132页 |
6.4 细胞摄取与细胞相容性测试 | 第132-134页 |
6.5 体外红外热成像与光热杀伤效果评估 | 第134-136页 |
6.5.1 体外红外热成像 | 第134-135页 |
6.5.2 体外光热杀伤效果评估 | 第135-136页 |
6.6 药物装载与药物释放研究 | 第136-138页 |
6.6.1 药物装载 | 第136-137页 |
6.6.2 药物释放 | 第137-138页 |
6.7 体外化疗及热化疗效果评估 | 第138-140页 |
6.7.1 体外化疗效果 | 第138-140页 |
6.7.2 体外热化疗效果 | 第140页 |
6.8 体内热化疗效果评估 | 第140-142页 |
6.9 体内材料毒性评估 | 第142-143页 |
6.10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结论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59-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个人简历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