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4页 |
1.1.1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内涵及影响 | 第21-39页 |
2.1 西方正义观的历史演进与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 | 第21-27页 |
2.1.1 “正义”概念释义 | 第21-22页 |
2.1.2 西方正义观的起源和发展 | 第22-24页 |
2.1.3 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 | 第24-27页 |
2.2 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内涵 | 第27-34页 |
2.2.1 自由自觉的劳动之谓正义 | 第27-28页 |
2.2.2 按需分配之谓正义 | 第28-29页 |
2.2.3 生产资料公有之谓正义 | 第29-31页 |
2.2.4 权利平等之谓正义 | 第31-32页 |
2.2.5 共产主义之谓正义 | 第32-33页 |
2.2.6 人类解放之谓正义 | 第33-34页 |
2.3 马克思正义观的历史影响 | 第34-37页 |
2.3.1 马克思正义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2 马克思正义观对现代西方正义观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3 马克思正义观对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儒家正义观的产生、发展及优缺 | 第39-56页 |
3.1 儒家正义观的产生基础 | 第39-43页 |
3.1.1 儒家正义观的产生时代 | 第39-40页 |
3.1.2 儒家正义观的思想源头 | 第40-42页 |
3.1.3 儒家正义观的哲学基础 | 第42-43页 |
3.2 儒家正义观的历史发展 | 第43-50页 |
3.2.1 先秦儒家的正义思想 | 第43-47页 |
3.2.2 汉代儒家的正义观念 | 第47-48页 |
3.2.3 宋明儒家的正义理论 | 第48-49页 |
3.2.4 现代新儒家的正义理念 | 第49-50页 |
3.3 儒家正义观的优缺得失 | 第50-55页 |
3.3.1 儒家正义观的价值取向 | 第51-52页 |
3.3.2 儒家正义观的理论优势 | 第52-53页 |
3.3.3 儒家正义观的思想局限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马克思正义观与儒家正义观之比较 | 第56-80页 |
4.1 马克思正义观与儒家正义观的显著特点 | 第56-57页 |
4.1.1 马克思正义观的阶级特征 | 第56-57页 |
4.1.2 儒家正义观的民族特色 | 第57页 |
4.2 马克思正义观与儒家正义观的契合之处 | 第57-63页 |
4.2.1 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 | 第57-58页 |
4.2.2 提出理想的利益规范 | 第58-59页 |
4.2.3 抱有人性的价值诉求 | 第59-61页 |
4.2.4 关注人生的现实境遇 | 第61-62页 |
4.2.5 追寻生命的自我实现 | 第62-63页 |
4.3 马克思正义观与儒家正义观的差异之点 | 第63-70页 |
4.3.1 正义概念内涵不同 | 第64-65页 |
4.3.2 正义价值基点不同 | 第65-66页 |
4.3.3 正义实施主体不同 | 第66-68页 |
4.3.4 正义分配目的不同 | 第68-69页 |
4.3.5 正义规范方式不同 | 第69-70页 |
4.4 马克思正义观与儒家正义观的互通、融合与创新 | 第70-79页 |
4.4.1 马克思正义观与儒家正义观的价值互通 | 第70-71页 |
4.4.2 马克思正义观与儒家正义观的有机融合 | 第71-73页 |
4.4.3 马克思正义观与儒家正义观的综合创新 | 第73-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