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论文缩略词表 | 第8-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5页 |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乌头叶面微生物PCR-DGGE分析体系的建立 | 第15-2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2.1.1 样品 | 第15页 |
2.1.2 仪器与试剂 | 第15-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21页 |
2.2.1 乌头叶面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 第17页 |
2.2.2 巢式PCR扩增目的DNA片段 | 第17-19页 |
2.2.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19-2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1-23页 |
2.3.1 乌头叶面微生物DNA提取结果 | 第21页 |
2.3.2 巢式PCR扩增结果 | 第21-22页 |
2.3.3 DGGE变性梯度的优化 | 第22-23页 |
2.3.4 最佳电泳时间的确定 | 第23页 |
2.4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乌头叶面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 | 第25-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3.1.1 样品 | 第25-26页 |
3.1.2 仪器与试剂 | 第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7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41页 |
3.4.1 不同叶龄乌头叶面微生物PCR-DGGE分析 | 第27-31页 |
3.4.2 不同生长期乌头叶面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31-35页 |
3.4.3 不同产地乌头叶面微生物组成差异分析 | 第35-41页 |
3.5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乌头叶面菌群变化与乌头霜霉病的相关性研究 | 第43-6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4.1.1 样品 | 第43-44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4.2.1 乌头霜霉病病情调查 | 第44页 |
4.2.2 叶面微生物计数 | 第44-45页 |
4.2.3 乌头叶面细菌、真菌群落结构PCR-DGGE分析 | 第45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60页 |
4.3.1 乌头叶面微生物数量分析 | 第45-47页 |
4.3.2 PCR-DGGE结果分析 | 第47-59页 |
4.3.3 乌头叶面微生物群落变化与乌头霜霉病发生的关系 | 第59-60页 |
4.4 小结 | 第60-63页 |
4.4.1 乌头霜霉病病原菌入侵下的叶面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多样性存在差异 | 第60-61页 |
4.4.2 乌头霜霉病病原菌入侵下的叶面微生物种类组成存在差异. | 第61-62页 |
4.4.3 乌头叶面真菌群落多样性水平与与霜霉病存在一定相关性. | 第62-63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第63-69页 |
5.1 乌头叶面微生物群落种类多样性 | 第63-64页 |
5.2 乌头叶面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 | 第64-65页 |
5.3 乌头叶面菌群变化与乌头霜霉病的相关性 | 第65-67页 |
5.3.1 乌头叶面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多样性与霜霉病病害存在一定相关性 | 第65-66页 |
5.3.2 乌头叶面微生物优势类群与霜霉病的发生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第66-67页 |
5.4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文献综述 | 第71-86页 |
6.1 叶面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71-79页 |
6.1.1 叶面微生物群落的组成 | 第71-72页 |
6.1.2 叶面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因素 | 第72-73页 |
6.1.3 叶面微生物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73-76页 |
6.1.4 叶面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76-79页 |
6.2 微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 第79-80页 |
6.3 药用植物霜霉病研究进展 | 第80-82页 |
6.3.1 药用植物霜霉病研究现状 | 第80-81页 |
6.3.2 乌头霜霉病研究进展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图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