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不同水稻品种的再生特性及留桩高度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1 国外再生稻研究进展第10页
    1.2 国内再生稻研究进展第10-12页
    1.3 栽培再生稻的优势第12页
        1.3.1 栽培再生稻增产增收第12页
        1.3.2 协调劳动力第12页
    1.4 再生稻品种特性第12-13页
    1.5 再生稻头季收割留桩高度第13页
    1.6 再生稻的栽培与管理第13-15页
        1.6.1 头季播种期第13-14页
        1.6.2 头季收割时期第14页
        1.6.3 水肥管理第14-15页
        1.6.4 栽培技术第15页
    1.7 再生稻产量和米质的形成第15-17页
        1.7.1 再生稻产量的形成第15-16页
        1.7.2 再生稻稻米品质的形成第16-17页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页
    1.9 主要研究的内容第17-18页
第2章 不同水稻品种的再生特性、产量和米质的差异第18-30页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8-19页
        2.2.1 供试品种第18页
        2.2.2 试验时间和地点第18页
        2.2.3 田间种植设计第18页
        2.2.4 田间管理第18-19页
        2.2.5 观察记载及考查内容与方法第19页
        2.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第19页
    2.3 试验结果分析第19-28页
        2.3.1 不同水稻品种头季稻和再生稻的生育期第19-20页
        2.3.2 不同水稻品种头季稻的分蘖动态分析第20-22页
        2.3.3 不同水稻品种再季稻的茎蘖动态分析第22-24页
        2.3.4 不同水稻品种头季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比较第24页
        2.3.5 不同水稻品种再季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比较第24-26页
        2.3.6 不同水稻品种头季和再生季稻米质品质比较第26-28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28-30页
        2.4.1 不同水稻品种蓄留再生稻对生育期的影响第28页
        2.4.2 不同水稻品种蓄留再生稻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第28-29页
        2.4.3 不同水稻品种蓄留再生稻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第29-30页
第3章 头季稻收割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性状的影响第30-39页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3.2.1 供试品种第30页
        3.2.2 试验地点第30页
        3.2.3 田间种植设计方法第30页
        3.2.4 观察记载及考查内容与方法第30-31页
    3.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第31页
    3.4 试验结果分析第31-37页
        3.4.1 头季稻与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生育期比较第31-32页
        3.4.2 不同留桩高度再生稻茎蘖动态分析第32-34页
        3.4.3 不同留桩高度再生稻农艺性状的比较第34-35页
        3.4.4 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比较第35-36页
        3.4.5 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米质品质比较第36-37页
    3.5 结论与讨论第37-39页
        3.5.1 不同留桩高度对生育期的影响第37页
        3.5.2 不同留桩高度对茎蘖数的影响第37页
        3.5.3 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农艺性状的影响第37页
        3.5.4 不同留桩高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37-38页
        3.5.5 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第38-39页
第4章 全文总结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5页
致谢第45-47页
作者简介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烤烟主产区增施中、微量元素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下一篇:独一味种群特征及其适应退化草地的生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