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6-7页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7-10页 |
(一)债权意思主义 | 第7-8页 |
(二)物权形式主义 | 第8页 |
(三)债权形式主义 | 第8页 |
(四)我国的界定 | 第8-10页 |
二、《合同法司法解释三》第三条顺应了无权处分合同有效的趋势和需求 | 第10-16页 |
(一)《合同法》第五十一条——效力待定 | 第10页 |
(二)《合同法》第五十一条面临之问题——以一个典型案件为例 | 第10-14页 |
1、基本案情 | 第10-11页 |
2、裁判要旨 | 第11页 |
3、案件所反映的既有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11-14页 |
(三)主张无权处分合同有效的呼声越来越高 | 第14页 |
1、物权形式主义模式下的有效论 | 第14页 |
2、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下的有效论 | 第14页 |
(四)《合同法司法解释三》第三条顺应了无权处分合同有效的趋势和需求 | 第14-16页 |
1、在国际上无权处分合同为有效是主流趋势 | 第14-15页 |
2、维护了财产动的安全,满足了现代市场交易的发展需求 | 第15-16页 |
三、与善意取得制度是不矛盾的 | 第16-18页 |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 第16页 |
(二)《合同法司法解释三》第三条与善意取得 | 第16-17页 |
(三)《合同法司法解释三》第三条与第三人的善恶 | 第17-18页 |
四、符合了民法意思自治的基本理念 | 第18-19页 |
五、《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三》第三条与《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相冲突 | 第19-21页 |
(一)其他学者之观点 | 第19页 |
(二)笔者之辩驳 | 第19-20页 |
(三)笔者之观点 | 第20-21页 |
1、背离了我国现有的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 第20页 |
2、背离了《合同法》第五十一条之规定 | 第20-21页 |
六、《合同法司法解释三》第三条的抽象解释法律问题 | 第21-23页 |
(一)最高院作司法解释是有其法律依据和正面意义的 | 第21页 |
(二)抽象司法解释之反思 | 第21-23页 |
1、该司法解释超越了法定权限 | 第22页 |
2、抽象司法解释在程序上无法保证其内容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 第22-23页 |
七、从方法论上看《合同法司法解释三》第三条实质为法律续造 | 第23-25页 |
(一)超出了所有文义解释可能的范围 | 第23页 |
(二)实质上是法律续造 | 第23-25页 |
结语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