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 第10-14页 |
1.2.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10-12页 |
1.2.2 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危害 | 第12-14页 |
1.2.2.1 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2.2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 重金属污染事件 | 第14-15页 |
1.4 重金属污泥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 第15-18页 |
1.4.1 资源化处理-回收 | 第15-17页 |
1.4.1.1 浸取-沉淀法 | 第15-16页 |
1.4.1.2 淋洗回收 | 第16页 |
1.4.1.3 电动修复处理 | 第16-17页 |
1.4.1.4 微生物处理技术 | 第17页 |
1.4.2 高温焚烧 | 第17-18页 |
1.4.3 固化法与填埋处理 | 第18页 |
1.5 关于超声与水力空化的研究及应用 | 第18-21页 |
1.5.1 超声波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 第18-20页 |
1.5.1.1 在医学上的应用 | 第18-19页 |
1.5.1.2 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 第19页 |
1.5.1.3 在工业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1.5.2 水力空化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第20页 |
1.5.2.1 有机物的降解 | 第20页 |
1.5.2.2 消毒杀菌作用 | 第20页 |
1.5.3 关于超声耦合水力空化协同研究 | 第20-21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与重金属污泥基本性质的研究 | 第23-30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原料、仪器 | 第23-26页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2.2 化学试剂 | 第24-25页 |
2.2.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3 重金属污泥基本性质的研究 | 第26-28页 |
2.3.1 重金属污泥含水率的测定过程 | 第26页 |
2.3.2 污泥p H的测定 | 第26页 |
2.3.3 重金属污泥中各金属的含量及测定仪器的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2.3.3.1 各金属的含量 | 第26-27页 |
2.3.4 元素含量测定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3.4.1 X-射线荧光光谱工作原理 | 第27页 |
2.3.4.2 原子吸收光谱的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2.3.4.3 定量分析方法 | 第28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与操作过程 | 第30-35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验流程与操作过程 | 第30-31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31-33页 |
3.3.1 污泥的前处理过程 | 第31-32页 |
3.3.1.1 实验室模拟污泥的制作 | 第31页 |
3.3.1.2 实际污泥的前处理过程 | 第31-32页 |
3.3.2 污泥的预处理过程 | 第32页 |
3.3.3 水力超声协同实验 | 第32-33页 |
3.3.4 后处理过程 | 第33页 |
3.4 实验结果的计算与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脉冲超声耦合水力空化协同浸取污泥中重金属及铜铁分离的初步研究 | 第35-80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处理模拟污泥探索实验条件 | 第35-61页 |
4.2.1 p H对于污泥浸取及铜铁分离的影响实验 | 第35-42页 |
4.2.2 孔板内径对于重金属浸取及铜铁分离的影响实验 | 第42-49页 |
4.2.3 孔板厚度对于重金属浸取及铜铁分离的影响实验 | 第49-55页 |
4.2.4 超声功率对于重金属浸取及铜铁分离的影响实验 | 第55-60页 |
4.2.5 探索小结 | 第60-61页 |
4.3 脉冲超声耦合水力空化与单独水力空化、连续超声耦合水力空化的对比性实验 | 第61-78页 |
4.3.1 三组协同实验处理实验室模拟污泥的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4.3.2 三组协同实验处理实际污泥的结果分析 | 第6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第80-85页 |
5.1 引言 | 第80-81页 |
5.2 社会效益 | 第81-82页 |
5.3 经济效益 | 第82-84页 |
5.3.1 固化处理技术生产成本 | 第82页 |
5.3.2 脉冲超声耦合水力空化处理1吨污泥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82-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