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国家政策对传统文化及非遗保护的支持 | 第10页 |
1.1.2 藤县舞狮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传统项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社会互动理论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2 舞狮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3 藤县舞狮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4 品牌化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3.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2.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6-1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2.2.2 实地调查法 | 第16页 |
2.2.3 逻辑分析法 | 第16页 |
2.2.4 口述史研究法 | 第16-17页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7-36页 |
3.1 藤县舞狮项目的基本情况 | 第17-22页 |
3.1.1 藤县舞狮的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3.1.2 藤县舞狮的分类 | 第18-19页 |
3.1.3 藤县舞狮的特征 | 第19-20页 |
3.1.4 藤县舞狮的功能 | 第20-21页 |
3.1.5 藤县舞狮的价值 | 第21-22页 |
3.2 藤县舞狮的品牌化发展现状 | 第22-28页 |
3.2.1 政府部门实施管理 | 第22页 |
3.2.2 藤县舞狮活动经费来源情况 | 第22-23页 |
3.2.3 藤县舞狮品牌化运作中的传承人 | 第23-24页 |
3.2.4 藤县舞狮活动的开展及宣传情况 | 第24-27页 |
3.2.5 藤县舞狮在当地的推广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 | 第27-28页 |
3.3 从社会互动理论分析藤县舞狮品牌化成因 | 第28-29页 |
3.3.1 科技的进步带来互动方式的变革 | 第28-29页 |
3.3.2 满足精神需求是舞狮传播的源动力 | 第29页 |
3.4 社会互动促进藤县舞狮品牌化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9-30页 |
3.4.1 必要性来源于项目自身发展的要求 | 第29页 |
3.4.2 必要性来源于政策与社会背景需要 | 第29-30页 |
3.4.3 可行性来源于项目自身的创编条件 | 第30页 |
3.4.4 可行性来源于项目发展需求和社会政策背景的相契合 | 第30页 |
3.5 社会互动理论下藤县舞狮品牌化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5.1 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保护力度有限 | 第30-31页 |
3.5.2 社会变迁导致互动对象的改变 | 第31页 |
3.5.3 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文化认同感下降 | 第31页 |
3.5.4 竞技体育的影响让传统狮发展受限 | 第31-32页 |
3.5.5 传承人思想的禁锢导致舞狮本身定位的偏移 | 第32页 |
3.5.6 互动行为的改变导致传承人的缺失 | 第32-33页 |
3.6 从社会互动理论对藤县舞狮的品牌发展提出对策 | 第33-36页 |
3.6.1 藤县舞狮品牌的制度维护 | 第33页 |
3.6.2 藤县舞狮品牌的自主维护 | 第33-34页 |
3.6.3 冷静面对互动危机 | 第34页 |
3.6.4 藤县舞狮品牌的组织保障 | 第34-36页 |
4.结论与建议 | 第36-37页 |
4.1 结论 | 第36页 |
4.2 建议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53页 |
附录一:资料采集指南 | 第39-41页 |
附录二:调查访问提纲 | 第41-44页 |
附录三:部分访谈实录 | 第44-48页 |
附录四:部分调查图片 | 第48-50页 |
附录五:体育非遗目录 | 第50-53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