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邻苯二甲酸酯的应用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2 环境中PAEs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2.1 水体中PAEs污染现状 | 第12页 |
1.2.2 土壤中PAEs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3 PAEs的生物降解研究 | 第13-19页 |
1.3.1 PAEs高效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13-15页 |
1.3.2 细菌对PAEs的降解途径 | 第15-17页 |
1.3.3 细菌降解PAEs的分子机制 | 第17-19页 |
1.4 生物大分子与有机小分子的相互作用 | 第19-21页 |
1.4.1 荧光光谱法 | 第19页 |
1.4.2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 | 第19-20页 |
1.4.3 圆二色谱法 | 第20页 |
1.4.4 分子对接 | 第20-21页 |
1.5 立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5.4 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菌株2G基因组文库的构建以及筛选 | 第23-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酶切 | 第30-32页 |
2.2.2 pUC19质粒的提取与完全酶切 | 第32页 |
2.2.3 线性载体的切胶回收 | 第32-33页 |
2.2.4 重组载体的转化与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 第33-34页 |
2.2.5 重组质粒的测序与分析 | 第34-35页 |
2.3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Hyd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3.2.1 Hyd蛋白一级结构的预测结果 | 第37-38页 |
3.2.2 Hyd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结果 | 第38-39页 |
3.2.3 Hyd蛋白三级结构的预测结果 | 第39-40页 |
3.2.4 保守结构域的查询与分类结果 | 第40页 |
3.2.5 蛋白家族预测与分类结果 | 第40-41页 |
3.3 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Hyd基因的表达与纯化以及酶学性质研究 | 第42-6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5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2-45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5-5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3页 |
4.2.1 Hyd基因的PCR扩增 | 第54-55页 |
4.2.2 表达载体pET28a(+)的双酶切 | 第55页 |
4.2.3 Hyd基因的双酶切 | 第55-56页 |
4.2.4 重组表达载体的验证 | 第56-57页 |
4.2.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57-58页 |
4.2.6 重组蛋白的WesternBolt验证 | 第58-59页 |
4.2.7 纯化重组蛋白的浓度测定 | 第59-60页 |
4.2.8 Hyd蛋白降解DBP的时间动力学曲线测定结果 | 第60-61页 |
4.2.9 温度与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 讨论 | 第63-64页 |
第五章 DBP与Hyd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64-7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5.2.1 DBP对Hyd蛋白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2 分子对接模拟结果 | 第67-69页 |
5.2.3 DBP对Hyd蛋白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69页 |
5.2.4 DBP对Hyd蛋白同步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69-71页 |
5.2.5 DBP对Hyd蛋白圆二色谱的影响 | 第71-72页 |
5.3 讨论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得的荣誉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