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微课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微课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相关概念与内容 | 第14-17页 |
2.1.1 微课的内涵 | 第14页 |
2.1.2 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原则 | 第14-17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3章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环境分析 | 第19-23页 |
3.1 外部环境 | 第19-21页 |
3.1.1 政策环境 | 第19页 |
3.1.2 经济环境 | 第19-20页 |
3.1.3 文化环境 | 第20页 |
3.1.4 技术环境 | 第20-21页 |
3.2 内部环境 | 第21-23页 |
3.2.1 学校因素 | 第21页 |
3.2.2 学生因素 | 第21页 |
3.2.3 课程设计因素 | 第21-23页 |
第4章 微课在河池市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 第23-34页 |
4.1 新课程改革中微课的应用理念 | 第23-25页 |
4.1.1 微课堂提供全新的教学目标观 | 第23页 |
4.1.2 微课堂提供全新的教学主体观 | 第23-24页 |
4.1.3 微课堂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模式 | 第24-25页 |
4.2 河池市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5-31页 |
4.2.1 问卷设计 | 第25页 |
4.2.2 调查方法与对象 | 第25页 |
4.2.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5-31页 |
4.3 河池市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31-34页 |
4.3.1 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案缺乏创新 | 第32页 |
4.3.2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 第32页 |
4.3.3 教学反馈不到位,教学制度管理有待提高 | 第32-33页 |
4.3.4 微课应用软硬件设施不足,难以在基础教育中推广 | 第33-34页 |
第5章 河池市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 | 第34-44页 |
5.1 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流程 | 第34-39页 |
5.1.1 微课制作的具体步骤 | 第34-35页 |
5.1.2 微课设计案例 | 第35-39页 |
5.2 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 第39-41页 |
5.2.1 实施过程 | 第39页 |
5.2.2 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后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 第39-41页 |
5.3 提升河池市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应用实效的措施 | 第41-44页 |
5.3.1 促进教职工传统教学理念的转变 | 第41页 |
5.3.2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第41-42页 |
5.3.3 加大学校对生物微课的关注力度 | 第42页 |
5.3.4 确保高中生物微课资源质量 | 第42页 |
5.3.5 提高微课的共同利用率 | 第42-43页 |
5.3.6 强化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 | 第43页 |
5.3.7 构建微课多功能平台 | 第43-44页 |
第6章 分析总结与前景展望 | 第44-47页 |
6.1 分析总结 | 第44-45页 |
6.1.1 教师方面 | 第44页 |
6.1.2 学生方面 | 第44-45页 |
6.1.3 家长方面 | 第45页 |
6.2 前景展望 | 第45-47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45-46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附录一 关于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应用的教师问卷 | 第49-50页 |
附录二 高中生物微课的课程老师访问框架 | 第50页 |
附录三 生物微课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