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作为社会介质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第10-51页
    1.1 课题来源第10-16页
        1.1.1 同一公共空间对不同人的意义第10-12页
        1.1.2 设计现状的不合理第12-14页
        1.1.3 城市公共空间属性的再诠释第14-16页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第16-22页
        1.2.1 研究问题第16-17页
        1.2.2 研究目标第17页
        1.2.3 研究假设第17页
        1.2.4 研究对象第17-2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46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2 国际研究现状第24-29页
        1.3.3 公共空间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第29-46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46-49页
        1.4.1 研究思路第46-48页
        1.4.2 研究框架第48-49页
        1.4.3 研究方法第49页
    1.5 .课题意义第49-51页
        1.5.1 理论意义第49-50页
        1.5.2 实践意义第50-51页
第二章 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第51-74页
    2.1 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本意第51-57页
        2.1.1 公共空间的“本质"第51-54页
        2.1.2 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第54-57页
    2.2 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模型第57-69页
        2.2.1 研究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方法第57-64页
        2.2.2 主题/安全空间模型第64-65页
        2.2.3 三轴模型第65-66页
        2.2.4 星形模型第66-69页
    2.3 公共空间的新时代“公共”内涵第69-72页
        2.3.1 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变迁第69-71页
        2.3.2 公共空间新时代“公共”性第71页
        2.3.3 公共空间定义的局限第71-72页
    2.4 小结第72-74页
第三章 公共空间的社会介质属性研究第74-86页
    3.1 社会介质的定义第74-76页
        3.1.1 什么是社会介质第74-75页
        3.1.2 介质与媒介的关系第75-76页
        3.1.3 公共空间是社会介质第76页
    3.2 作为社会介质的公共空间“联系对象”第76-79页
        3.2.1 公共空间的联系对象是人与社会价值第76-77页
        3.2.2 主体的联系对象:人第77页
        3.2.3 客体的联系对象:人、群体和物理空间第77-79页
        3.2.4 联系对象的双向性第79页
    3.3 作为社会介质的公共空间的属性第79-81页
        3.3.1 载体第79-80页
        3.3.2 渠道第80页
        3.3.3 角色第80-81页
    3.4 作为社会介质的公共空间的要素第81-85页
        3.4.1 物质基础第81-82页
        3.4.2 连接类型第82页
        3.4.3 参与方式第82-84页
        3.4.4 意义的可能性第84-85页
    3.5 结论第85-86页
第四章 作为社会介质的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第86-107页
    4.1 物质基础第86-95页
        4.1.1 物质基础第86-93页
        4.1.2 物质基础与连接类型的关系第93-94页
        4.1.3 物质基础与参与方式的关系第94-95页
    4.2 连接类型与参与方式第95-98页
        4.2.1 连接类型第95-96页
        4.2.2 参与方式第96-97页
        4.2.3 连接类型与参与方式的关系第97-98页
    4.3 意义的可能性第98-101页
        4.3.1 意义的可能性第98-99页
        4.3.2 连接类型与意义的可能性第99页
        4.3.3 参与方式与意义的可能性第99-101页
    4.4 意义的可能性如何反作用于物质基础、连接类型和参与方式第101-103页
        4.4.1 意义的可能性何时产生反作用第101页
        4.4.2 意义的可能性如何影响物质基础、连接类型和参与方式第101-103页
    4.5 公共空间构成要素模型:MCEM模型第103-105页
        4.5.1 MCEM要素模型第103-104页
        4.5.2 MCEM模型要素组合的原则第104-105页
    4.6 小结第105-107页
第五章 关于MCEM模型的实例分析第107-143页
    5.1 MCEM模型实例选择的原则第107页
    5.2 物质基础与连接类型和参与方式的关系实例第107-124页
        5.2.1 场地要素与连接类型的关系第108-110页
        5.2.2 分区设计与连接类型的紧密结合第110-119页
        5.2.3 基础设施与连接类型的关系第119-120页
        5.2.4 植物配置与连接类型的关系第120-121页
        5.2.5 新技术基础下的拓展与参与方式的关系第121-124页
    5.3 连接类型与参与方式的关系实例第124-129页
        5.3.1 人与物质基础的连接类型对应的参与方式第124-127页
        5.3.2 人与人的连接类型对应的参与方式第127-128页
        5.3.3 人与群体的连接类型对应的参与方式第128-129页
    5.4 连接类型和参与方式对意义的可能性的影响实例第129-134页
        5.4.1 连接类型和认知参与对意义的可能性的影响第129-131页
        5.4.2 连接类型、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对意义的可能性的影响第131-132页
        5.4.3 连接类型、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共同作用于意义的可能性第132-134页
    5.5 意义的可能性对于物质基础、连接类型和参与方式的反作用实例第134-142页
        5.5.1 美国辛辛那提市城市历史街区“莱茵河区”OTR改造第135-136页
        5.5.2 美国辛辛那提芬德利市场改造第136-139页
        5.5.3 美国辛辛那提华盛顿公园改造第139-142页
    5.6 小结第142-143页
第六章 MCEM模型应用实例分析第143-164页
    6.1 MCEM模型有效性验证第143-157页
        6.1.1 设计人员的选择第143-144页
        6.1.2 设计工作坊题目的选择与流程第144-145页
        6.1.3 作品主观评估结果汇总第145-147页
        6.1.4 结果分析第147-157页
    6.2 MCEM模型应用情况分析第157-161页
        6.2.1 使用MCEM模型工具小组的快题作品解析第157-160页
        6.2.2 社会关系的设计第160-161页
    6.3 小结第161-164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64-167页
    主要结论第164-166页
    不足和展望第166-167页
创新点第167-168页
致谢第168-169页
附录 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169-170页
附录 2:工作坊设计作品第170-190页
附录 3:原始评分表第190-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PU并行计算的旋转机械系统动力学参数关联关系研究
下一篇:泛太平洋地区典型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