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茶叶特征香气组分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1 茶叶香气特征与组分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1.2 茶叶香气风味特征及特征组分 | 第15页 |
1.1.3 绿茶香气风味特点及组分研究 | 第15-16页 |
1.1.4 栗香绿茶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 茶叶风味品质的评价技术 | 第16-17页 |
1.3 茶叶香气制备技术 | 第17-18页 |
1.3.1 固相微萃取(SPME) | 第17页 |
1.3.2 固相微萃取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3.3 茶叶香气制备方法的比较 | 第18页 |
1.4 茶叶香气检测和分析手段 | 第18-20页 |
1.4.1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 | 第18-19页 |
1.4.2 气相色谱-嗅闻仪(GC-O)与电子鼻(E-nose) | 第19页 |
1.4.3 定性定量分析 | 第19-20页 |
1.5 茶叶香气物质的数据处理技术 | 第20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7.1 技术路线图 | 第21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栗香绿茶香气提取方法优化及芳香成分分析 | 第22-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1 茶样 | 第22页 |
2.1.2 仪器 | 第22页 |
2.1.3 方法 | 第22-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2.2.1 萃取头材料对香气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24页 |
2.2.2 萃取温度对香气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3 萃取时间对香气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4 不同电解质浓度对香气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26页 |
2.2.5 条件优化后的稳定性检测 | 第26页 |
2.2.6 基于优化方法的栗香绿茶共有特征峰分析 | 第26-29页 |
2.2.7 栗香绿茶共有特征峰与甜香绿茶峰值相似度比较 | 第29-30页 |
2.3 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对不同栗香特征绿茶判别分析 | 第31-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1.1 仪器与样品 | 第31-32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3.2.1 三种栗香特征绿茶香气成分分析和含量比较 | 第33-39页 |
3.2.2 基于PCA对不同栗香特征绿茶的区分 | 第39-40页 |
3.2.3 基于PLS-DA对不同栗香特征绿茶的区分 | 第40-41页 |
3.2.4 重要香气组分分析 | 第41-42页 |
3.2.5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对不同栗香特征绿茶的区分 | 第42-43页 |
3.3 讨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栗香绿茶关键香气成分的HS-SPME/GC×GC-TOFMS/OAV研究 | 第44-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1.1 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44-45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7页 |
4.2.1 栗香绿茶香气成分的鉴定与分析 | 第46-56页 |
4.2.2 栗香绿茶主要香气成分的OAV分析 | 第56-57页 |
4.3 讨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60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