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关于金融空间聚集和空间差异性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关于金融区域空间演变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分异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金融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1.1 金融抑制论 | 第18页 |
2.1.2 金融深化论 | 第18-19页 |
2.1.3 金融约束论 | 第19页 |
2.2 空间结构理论 | 第19-22页 |
2.2.1 增长极理论 | 第19-20页 |
2.2.2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0页 |
2.2.3 点轴理论 | 第20-21页 |
2.2.4 空间网络功能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演化 | 第22-34页 |
3.1 金融发展环境演化 | 第22-25页 |
3.2 金融发展规模演化 | 第25-28页 |
3.3 金融效率演化 | 第28-31页 |
3.4 金融发展空间演化 | 第31-34页 |
第4章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分异实证分析 | 第34-43页 |
4.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 第34-35页 |
4.2 数据选取和来源 | 第35-36页 |
4.3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分异的Moran指数分析 | 第36-41页 |
4.3.1 空间权重确定 | 第36-37页 |
4.3.2 全局空间分析 | 第37-38页 |
4.3.3 局部空间分析 | 第38-41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空间分异改善建议 | 第43-47页 |
5.1 构建“四个节点,三条线路,三向辐射”的金融发展空间体系 | 第43-44页 |
5.2 主动吸引北京市和天津市金融辐射 | 第44页 |
5.3 优化区域金融发展空间等级 | 第44-45页 |
5.4 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相结合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